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技术正文

农村低电压产生的原因分析

2012-01-11 09:05来源:中电新闻网关键词:用电负荷农网改造升级中低电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能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德兴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德兴农村用电量和用电负荷日并益攀升,农村电力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用电高峰的夏季和冬季的春节期间,许多农村已经出现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想买不敢买”、“买了不敢用”、“用了也没用”的尴尬现象。二是近年来许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家开办了服装缝纫、水晶球研磨、农产品加工等各种小型化家庭加工厂,使得农村用电负荷骤增,农网中低压线路线径偏小,配电容量严重超载。供电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矛盾突出,供电出现新的瓶颈。德兴市全社会用电量从2001年的11382万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的37957万千瓦时,年均增长率14.32%;而乡村居民用电量从2001年的277万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的5492万千瓦时,年均增长率39.36%。农村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已经大大超出了第一期农网改造期时适度超前的预留容量。

农村生产用电的特点。德兴地处中低纬度亚热带润湿季风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农业生产用电受季节性、时间性强,峰谷差大。农闲季节,白天用电负荷小,晚间负荷大;农忙季节,白天负荷大;夏季农田灌溉或秋季抽水抗旱时,各种大小型水泵等排灌设备全部开足马力,用电负荷达到最高点,线路末端电压也是最低点。另外,农村还有许多农副产品加工和家庭小型工厂的不断开办和投产,农网负荷增长量也难以准确预测。农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具有动态性、季节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农村电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首先,1998年启动的农网一、二、三期改造工程,是按5年的容量裕度规划设计的,且改造的范围也很广,投入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所利用旧材料较多,农村电网改造的整体层次仍然较低,如:单相供电比重大,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小,无载调压主变多等状况较为普遍,但这次农网改造将居高不下的农村电价降到了合理水平,减轻了农民的用电负担,结束了农民“有电用不上、有电不敢用、有电不能用”的历史,农村电力管理也从此实现了“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其次,江西省90%以上县级供电公司为股份制公司(地方政府持股,省电力公司控股)。十多年来,对农村电网建设投入资金总量偏少,地方政府因财力不足,投入积极性不高而从未按所持股份比例追加投资,电网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县供电公司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又因农村电网供电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低,成本高,线路长、线损大,年收益无法满足电网一次性投资成本,在盈利水平不能满足投资能力需要的情况下,电网建设投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因此,县级供电公司不但融资困难,而且还款的压力也相当大。德兴市供电公司2008~2010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86.85%、87.11%和89.37%,融资难和还款压力大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电网自我发展的能力。

供电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辅助分析低压问题的配网资料不完整。围绕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调压手段、无功补偿能力、用电性质等方面,细分各供电区域发生低电压现象的基础资料整理工作适时性、完整性不强。及时发现低电压问题的普查机制不完善。与配网设备巡视等日常工作、营业普查、用电稽查等专项工作结合不够,低电压信息的采集、反馈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立低电压项目储备库或直接安排整改的及时性、有效性。缓解低电压问题的运行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配电变压器调档及负荷调整不及时,运行中存在电压偏低和三相负荷不平衡现象。二是配电过载和低电压监测手段不完善。因无配网自动化设备,不能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电压、电流、有功、无功等运行数据。三是电力电容器投运率不高。电力电容器在投运后,因缺乏维修技术和资金,致使一部分电力电容器不能正常投运。少数变压器的容量配置不合理,出现了无功电量倒送和电容器投运率低等问题。低电压整治的快速响应机制不完善。由于受以往低电压整治项目、资金审批流程的限制,针对各单位、部门低电压整治考核不能到位,往往是运行管理、市场营销及95598等部门不能够快速联动响应,但受制于资金问题也难以具体落实或处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电负荷查看更多>农网改造升级查看更多>中低电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