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尴尬的中国风电

2012-03-21 09:34来源:法治周末关键词:风电行业风电项目风电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迟到的“标准”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风电行业犹如一辆高速列车,一路疾驰,然而其掩藏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积聚,多年沉疴突然在2011年集中爆发。

2011年2月24日,中电酒泉风电公司桥西第一风电场出现电缆头故障,导致16个风电场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电力84万千瓦。脱网事故导致电压大幅波动,也波及到了甘肃电网,甚至对整个西北电网都造成威胁。这起事故也被国家电监会认为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酒泉风电基地作为中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也是政府的样板工程,如此事故也着实刺痛了监管者的神经。国家能源局就先后两次下发通知严厉批评。

然而,风电脱网事故并未就此止步,这仅仅是2011年的序幕。

2011年4月17日,甘肃、河北张家口两地都发生了数百台风机脱网事故。4月25日,酒泉风电基地再次发生事故,脱网风机更是达到了上千台。

这一系列风电机组脱网事件被业内人士称为“掉链子”,“掉链子”的集中发生将风电产业多年来的积弊暴露无遗。国家电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193起风电脱网事故。

电监会在调查了几次风机脱网事故后认为,当前已投入运营的风电机组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容易脱网。而这背后则是国内风电场并网标准缺失以及技术滞后之痛。

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是指,当电网发生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范围内,风力发电机组能够不脱离电网继续运行,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低电压穿越技术在风力发电较快的欧洲和美国已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然而,我国风电发展之初,关于低电压穿越的技术要求一直没有得到明确。

2010年国家电网制定风电入网标准时曾加入了“低电压穿越”这一条,但由于只是企业标准,而非硬性指标,对当时的风机制造企业并没有约束力,绝大多数风机在出厂后都没有该项功能。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其实酒泉基地自2010年10月开始验收以来,已经先后发生了多次因低电压穿越导致的风机脱网事故,只是没有2011年年初的那次严重,所以也未引起监管层足够的重视。

而风机脱网事故的集中爆发终于促使风电发展转向理性和审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陆续出台。

2011年8月,《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的出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标准在低电压穿越上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提出了明确要求。

沈宏文对记者说,包括《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在内标准的密集发布,最重要的作用是规范了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供电。

于是,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性,对现有风场的风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成为了较为现实的选择。

当然,改造成本也非常高昂。龙源电力内蒙古公司总经理齐来生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共有600余台风电机组,除了去年新开工建设的风场采购的设备具备该技术外,之前风场安装的500余台风机都面临这个技术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00余台,而每台风机的改造成本约30万元至40万元。而这无疑是企业一笔不菲的开支。

除《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外,包括《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导则》、《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方法》、《双馈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规范》、《双馈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制造技术规范》等17项行业标准相继出台,2012年2月16日,《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的国家标准也正式发布,风电行业开始由一匹脱缰野马变为戴着镣铐跳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行业查看更多>风电项目查看更多>风电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