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市场正文

三峡工程“无底洞”之辩

2012-06-04 17:49来源:国企关键词:三峡工程水力发电水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如蛰伏的暗潮,平时波澜不兴,而一遇对三峡工程不利的传闻,马上汹涌而来。

2012年4月,一条“中国将在今年底计划搬迁三峡库区附近2万名群众,5年后将有10万人被转移”的新闻,让不少人误以为三峡工程又出大事情,非得大规模移民不可。对此,2009年在研究报告中预警“从后续影响来看,三峡工程可能是一个无底洞”的安邦咨询发表文章称:“预警被不幸言中,三峡工程正在成为一个无底洞。”“三峡工程:是炸还是拆”,这样具有强冲击力的文章又开始流传。

5月,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超期征收的新闻又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经济学家马光远在其微博质疑:“三峡工程早于2009年全部完工,为什么今天在电费里,每千瓦时电还要收取0.7分钱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马上引起本就对阶梯电价涨价不满的网友的热议。新设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被认为换个马甲继续收费。这被三峡工程的质疑者视为“无底洞”的有力证据之一。

无论是否客观、理性,任何事情只要和三峡工程扯上关系,必然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然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三峡工程是否真的是“无底洞”?《国企》记者特别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

移民无关三峡工程

幽、秀、奇、险,成就了三峡之美,也造就了三峡地区恶劣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了开发这里巨大的水能资源,中国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导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百万移民工程。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三峡工程建设画上了句号,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工程也早已结束。

三峡集团公司内部权威人士告诉《国企》记者:“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即将推行的移民搬迁工作指的是三峡地区移民,而非由于工程建设原因导致的三峡库区移民。三峡地区和三峡库区,虽然一字之差,却容易造成大谬误,导致公众的误解。”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三峡工程地质专业负责人陈德基表示,从地质环境和历史考证两方面分析,作为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从1982年到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的12年内,三峡地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许多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

据报道,有近2万居民居于湖北省巴东县城的黄土坡。黄土坡总面积为135万平方米,占整个巴东县城的五分之一以上,滑坡规模位居三峡地区地质滑坡之首。由于担心黄土坡滑坡体,中国政府决定转移这一地带的居民。

“作为滑坡体形成的堆积物,黄土坡地质构造不稳定,不能往上移民。”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院士向《国企》记者表示,由于三峡地区多峡谷,平地本来就少,当地就在地质平坦的黄土坡上面盖了许多住宅,大概有2万人居住。由于滑坡、垮塌风险,2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部分新增移民的形成,当然不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所造成的,肯定不能把这笔账算在三峡工程的头上。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近的移民搬迁都不是三峡工程建设造成的,未来10万移民和三峡工程也没有关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和三峡工程扯上关系。”

张博庭认为,所有大江大河都有滑坡体,之前有些生态移民和水库移民合并一块转移了。同样,不是所有移民都是水库移民,有些移民早晚得搬迁。在我国西南部,很多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以前受制于各方面因素,一些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没有转移。现在条件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把这部分居民转移出去。

“对10万人实行搬迁,是为了让移民生活得更为安全。”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国企进清华”首场讲座上表示,与其因为大江大河造成的水患伤及生命,“被动”移民,不如主动地移民。“舟曲发生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后,人们就问,如果早搬会怎么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力发电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