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为北国“调水”的人:走近南水北调中线建设者们(图)

2012-06-14 10:52来源:光明日报关键词: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漕河渡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高杨波的“航天器”,就是穿黄隧洞的盾构掘进机。巨大的刀盘切削铲劈,一点点“啃”出穿黄隧道。岩层太硬,刀时常“崩了牙”。他便是“牙医”,为庞然大物检查、换刀。

掘进中途停工换刀,挖松的泥土会像墙一样压过来,只有在作业舱中注入同等的压力,才能防止泥墙崩塌。这就意味着,高杨波得在高压环境下作业。

每作业一次要3个多小时:先进舱,再加压,压力达到3兆帕时,打开舱门,穿过泥土舱,到达刀盘。由于人体承受度有限,所有任务须在1小时20分钟内完成。狭小的舱内最多容纳4人,300多斤的滚刀,拆卸、换装、上螺栓,每次下来,高杨波和同事浑身都会汗湿。

高杨波最高加过4兆帕气压,相当于潜水40米深。“在舱里说话很费劲,得大声喊。耳鸣、出汗,在外面10公斤的东西,舱里搬起来差不多就是13公斤。”任务完成后,缓慢减压,减到1.9兆帕开始吸氧,直到结束。加压只需5分钟,减压却要一个半小时,以防压力骤降引发减压病。

虽然防范周全,高杨波还是遇到过险情。一次刚进舱加压,他就发现面前的泥土墙微微震颤着,他急忙通知控制室停止加压,钻出舱外。一眨眼的工夫,泥土“轰”地塌了下来。

我们问他,做这个你不害怕吗?小伙子憨憨地说:“一开始时,还真有点儿怕。”2009年,项目组选出11位工人,去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潜水系学习高压环境下工作,高杨波也被选中了,他二话没说就去了,“总得有人做这个,不然工程咋开展?”

更多时候,工作并不惊心动魄。6月6日,29岁的藏族小伙扎西顿珠正在湍河工地上的造槽机里焊接钢筋,妻子才让草在他身边绑扎钢筋。他们来这里两年了,每天和工友们同吃住、同忙活,只在藏历新年时回过一次甘南老家。父母本来催着两人回家要个孩子,但知道他们在“忙着给北京送水的大工程”,便不再催,反倒督促他们:“别马虎,一定要干好。”扎西说,等忙完了这项工程,他要回家,好好地给妈妈讲讲自己参加的“大工程”。“只要能早通水,苦些累些也高兴!”

绵延1432公里的中线输水干线上,每个工地都驻扎着这样平凡的奉献者。

穿漳工程2009年7月开工,项目副主任程远双5月就带着先头部队来“打前站”,穿漳工程基本攻下,他已经做好了移师其他控制性工程的准备。建好了河北与北京交界处的惠南庄泵站,建管部部长蔡建平又赶到了位于河南南阳的湍河渡槽建设工地。为了南水北调,很多人都在这样不停歇地转战着。有人累出一身病痛,却默默隐忍;有人错过了见至亲最后一面的机会,擦干眼泪继续奋战……

人们不应忘记的,还有34.5万丹江口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挥别故土,选择了奉献与牺牲。

6月7日正午,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蔡湾村移民新区,42岁的谢金娥在屋前空地上,躬身翻晒着新收获的蚕豆,身后大门两侧,写着“安居乐业地生金新建华堂天赐福”字样的春联已经褪色。干累了,她会直起身子,向着老家的方向望上一眼。熟悉的家园和土地已经变成了库区,即将淹没于一片清水下。从去年12月搬来到现在,谢金娥哭过好几回,她留恋,却不后悔。虽然政府给了她一笔补偿款,并建起簇新的小楼,但为安顿新生活,她还是贴上了原准备给丈夫治疗骨质疏松的近八万元积蓄。“没啥可抱怨的,这个工程也是为了老百姓。”她笑着说。王斯敏谢文何平

4、为了人民——

“既要确保工程,也要还利于百姓”

陶岔,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的一个小村落。

早在1974年,位于丹江水库东岸的陶岔已有“水龙头”的美誉。渠首老闸每年定时引水,灌溉下游一百多万亩良田。

38年后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成了陶岔新名片。新枢纽工程拔地而起,就建在老闸下游约40米处,丹江水将从这里奔流而出,经中原,穿黄河,直抵京津。

老百姓种田是天,灌溉用水要保;南水北调事关全局,工期也不能拖。怎么能既施工又保灌溉,两不耽误?6月6日,站在即将封顶的新大坝前,项目部总工王秀明回忆起为此付出的艰辛。

“大坝2010年3月开工。为了保证来年春天的农田灌溉,12月,我们开始在基坑旁挖灌溉专用的临时水渠,来年灌溉用水可以通过水渠流向下游农田,这样就能一边进行大坝施工,一边放水灌溉。”临时水渠原定2011年3月1日完工,变故却突然而至——2月15日,上级下达指令:旱情严重,下游农田急需水源,务必于2月20日前开闸放水。

只有5天时间!时值春节,放弃休假加班加点的项目组早已满负荷运转,再提前,谈何容易?各级领导火速赶到工地,开会研究后,形成意见:5天抢通临时水渠,不现实。大局为重,宁可暂停新大坝建设,也要放水!

项目经理王铁山一下子急出了眼泪。这个打惯了硬仗的汉子哽咽着:“一开闸,工地全线过水,至少停工三个月!怎么对得起兄弟们的血汗?怎么对得起南水北调?”一咬牙,他立下军令状:“就5天!一定抢通!”

艰难的大会战开始了。项目组所有人员和工人一起“长”在了工地上,24小时轮班作战。王秀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连喝口水都顾不上;土建二队队长杨建工冲在最前面,指挥施工,忙而不乱;工人马根虎3天没合眼,和工友们抢出了3000立方米混凝土……

终于,2月19日早上8点,工程全线抢通。翌日,当一渠清水奔流而下,工地上一片欢呼。王铁山和王秀明相视一笑,却说不出话来——两人都喉咙肿痛得失了声。当天,一放松下来,好几个人都病倒了。

南水北调本身就是为了人民,不能因为工程的缘故损害人民利益,这条铁律自始至终发挥着威力。

6月5日,站在焦作市解放区渡槽工地上,一座即将完工的跨河桥梁跃入眼帘。“焦作段是南水北调工程唯一穿过市区的部分,将与10条城市主干道相交,地下管网复杂、征迁户多,施工每推进一步都很难。”项目经理李克涛介绍。然而,对焦作而言,工程将拉动相关产业产值约140亿元,带动数千人就业,还能为这个缺水少雨的城市带来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增加185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开工后不久,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李克涛和他的团队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变更了最初的设计方案,将桥梁路面加大、坡度放缓,以方便车辆通行和行人上桥。“既要确保工程,也要还利于百姓。我们想让大家伙儿知道,南水北调不仅能送水,还能让城市更好。”李克涛说。

6月8日,船行至此行最后一站——丹江口水库。库区人亲切地称这里为“小太平洋”。船下碧水荡漾,两旁青山苍苍,令人陶醉。这里的水质是I级,打一桶上来即可饮用,清冽甘甜。

丹江口大坝坝顶醒目处,记者又看到了一幅南水北调中线线路图。“真像一条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刘北增感慨地说。

龙行中国,润泽华夏。从湖北、河南到北京,从丹江口到团城湖,一条由中华儿女智慧与心血凝成的巨龙,正腾跃而起,行云布雨、广泽人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南水北调查看更多>京石段工程查看更多>漕河渡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