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为北国“调水”的人:走近南水北调中线建设者们(图)

2012-06-14 10:52来源:光明日报关键词: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漕河渡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漕河渡槽

本报记者何平(右一)、谢文(右二)和王斯敏(左一)在穿漳工地现场采访。

已建成通水的京石段工程

展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一条红线由南向北蜿蜒伸展,一头连着丹江口,一头连着北京。

1432公里,这是一条引来南方之水破解北方缺水困局的生命之河,更是一条无数建设者用血汗与智慧凝成的精神之河。

随着中线工程进入决战之年,一个荡气回肠的世纪梦想就要变成现实——1952年10月,毛泽东登临邙山,看黄河东去,顿生感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此后,论证考察迅即展开,延续了半个世纪。今天,近十年艰苦卓绝的建设成果渐显,不久后的2014年,源自丹江口水库的一库清水将穿城市、越乡野,蛟龙行海一般,浩浩荡荡流向北国。

大江北上,气壮山河的精神奔流成诗。为了引千里甘泉润泽华夏,无数人投身于这项历史性的伟大工程中。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管理者,到艰苦奋战的建设者,从舍小家为大家的库区移民,到主动投身争作贡献的普通百姓,他们用坚忍与奋斗凿通南北,让江河握手,让湍流改道。走近他们,我们触摸到的,是蓬勃跃动的时代脉搏;我们听到的,是一曲波澜壮阔、关乎国运民生的恢宏赞歌。

1、知难而进——

“没有先例?我们就是要给后人造个‘先例’”

6月5日,郑州邙山孤柏嘴上游一公里处,穿黄工程工地。

两条各长4250米的穿黄隧洞已全线贯通。受命北调的长江水,将穿越这两条隧洞北上,与黄河东流水呈现出十字形立体交叉的奇观。

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中铁隧道集团穿黄项目部经理李荣智带记者穿行在幽暗潮湿的地下隧洞里。工人们正在进行内衬施工。

“咱们钻进黄河河床了,头顶40米就是黄河水!”李荣智说。

走出隧洞,来到指挥部小院,一眼看到小院地面上用红线画的大圆圈——那是1:1的穿黄隧道横截面图。为了工作方便,李荣智把“隧洞”搬到了这里,一发现问题,便和同事们站在这儿比划着讨论。

2005年8月25日,李荣智送刚考上大学的儿子到石家庄,两天后,就急忙赶到穿黄工地。迎接他的,是无数未曾想过的管理和技术难题。

两条隧洞,集中了无数个“之最”——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全世界首个进行的输水隧洞双层衬砌……

黄河,桀骜不驯,喜怒无常,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有人质疑:“没有先例,怎么搞?”李荣智答得硬气:“没有先例?我们就是要给后人造个‘先例’!”

困难很快来了:隧洞要穿越饱和含水地层,一旦出现开裂,高压水将汹涌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开掘隧洞的盾构机每前进1.6米,就要停下来“喘口气”。施工人员要马上给挖出的隧洞安装钢筋混凝土管片,7片一圈,厚度达40厘米,支撑起整个隧洞的压力。

管片围成的是穿黄隧洞的外衬,外衬里面,还要用混凝土浇筑一层内衬。内外衬是联合受力,还是单独受力?专家意见分成了两派。为了寻找答案,李荣智和工人们一边做外衬,一边在黄河南岸做起了仿真实验,历时四年才确定方案:内外衬单独受力,中间用防排水垫层分隔。

内衬施工开始了。新的难题又来“突袭”:混凝土冒出气泡,呈蜂窝麻面状,不合格。怎么办?

又是一番艰难的摸索。渐渐地,浇筑台车改进了,振动混凝土的时间达标了,振动方式更科学了。终于,气泡败退,蜂窝麻面消失了……

和李荣智一样,湍河渡槽的施工者体内也流淌着“不怕难、不服软”的血液。

他们面对的也是一个“之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

为了使施工少受汛期、地形地貌的影响,施工方大胆提出了“造槽机现场浇筑”的施工技术。三台重达1280吨的巨大造槽机卧在桥墩上,把混凝土浇筑进去,一次成型。

造好一个槽身需要63道工序,难题一抓一大把。比如,露天施工,如何保证混凝土不受季节影响热胀冷缩?他们多次试验,定下方案:冬天,在混凝土表面覆膜保温,内部安装冷却水管,通冷水降温;夏天,则表面洒水降温,内部通水降温。再比如,通过油缸的油管承受压力达3000多吨,容易爆裂,弄不好就会使造槽机这个庞然大物掉下桥墩。经过一次次琢磨研究,机电部部长邱忠平加装了一个锁定装置,油缸一旦漏油,就会自动弹出一个球阀来阻止,有效地保证了施工安全。

一次次攻坚克难,一项项创新涌现。迄今,整个中线工程已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成果52项,攻克丹江口大坝加高、北京西四环暗涵等多项世界级难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南水北调查看更多>京石段工程查看更多>漕河渡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