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农电人物正文

太行山区巡线人

2013-01-22 22:31来源:河南省卫辉市电业局作者:张锐关键词:卫辉市电业局电力设备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美太行山,最美在冬季。在卫辉市境内的南太行山区,一到冬季变会出现冰挂、云海、雪原等奇特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前来观景。然而,对于坚守在大山深处的电力职工来说,冬季则意味着更多的艰辛和付出。因为,恶劣天气的侵扰随时会影响到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元月3日,笔者追随卫辉市电业局柳树岭村电工闫磨生巡视线路的脚步,体验了一次山区巡线的生活。

从栓马供电所到柳树岭村有3700米的10千伏线路,柳树岭村所辖的六个自然村有3200米低压线路,一共是100基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些线路的用电保障都是由闫磨生负责,每月两到三次巡线是例行工作。

在巡线途中,笔者忙里偷闲向闫磨生请教冬季恶劣天气对电力设备的影响。闫磨生告诉笔者每年10月份后,山上的最低气温就达到了零度以下,这里的线路也是卫辉市电网中环境条件最恶劣的。特别是雨雪天气,容易出现结冰断电的情况。他最怕的就是夏天的雷雨、秋天的大雾和冬天的冰雪。

闫磨生说:“冬季雪融化后,线杆和金具上就会冻上厚冰,出现接地状况。你不除冰就送不出去电,所以得一基杆一基杆得敲。”

听过他的介绍,笔者庆幸地看看明媚的阳光说:“看来今天的天气还不错啊。”

闫磨生听后,笑了笑对笔者说:“俺山里的一个顺口溜叫‘一月刮3次,一次刮10天’,说的就是俺这的天气。

咱们今天运气好,一般都有风。特别是冬天,风大。山下下雨,这里是下雪,山下下雪,这里是结冰。每个冬天都要有三到五次结冰。”

近7000米长的线路,100基线杆,闫磨生一个月至少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每次巡线都得两到三天,带着干粮和水吃在山坡上,住在村民家是常有的事。然而每到一个村庄,他都会到村民家中看看是否有什么电器故障,顺便处理一下。

下午三时,我们走到了峡水村。一走进村里,就看到村民闫福林正在安装玉米脱粒机,准备趁这难得的好天气对已经晒干的玉米棒进行加工。

“老闫,快来看看,这机器好像有点毛病。”看到我们过来,闫福林赶紧向闫磨生求助。

闫磨生也不含糊,走到跟前从工具包中拿出钳子和改锥就鼓捣起来。一会功夫,玉米脱粒机就转动起来。这时,闫磨生告诉闫福林是因为脱粒机的传动带松动,造成的动力不足,他刚才已经处理好了。

按照职责,闫磨生只负责电力设备的巡视与维护,家用电器故障不在职责范围内,但这些事他全管了。村民闫福林告诉笔者,山里年轻人少没几个人懂电,只要灯不亮就找闫磨生,甚至换个灯泡,他都要跑两三个小时的山路。

走在回程的路上,笔者询问闫磨生为什么不在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他也要管。闫磨生憨憨一笑:“山区的老百姓就是人情比较好,淳朴。不管是哪儿给他帮忙都对你特别关心,有热情。再说,就俺一个人懂电,俺不管谁管?”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笔者坐在回程的车上,望着大山深处那星星点点灯光,回想着今天的一幕幕场景。像闫磨生这种情况的山区电工,他们整日与扳子、钳子、改锥为伍,用脚步丈量着大山。在艰苦条件下,他们能够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保电送光明;在群众需要时,他能够义无反顾,忘我生死,为民排忧解难。正是有了他们的精心呵护,这些输电线路才能源源不断的向山区输送“光明”,这大山深处的“光明”才照亮了山民们的心。

作者: 张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卫辉市电业局查看更多>电力设备查看更多>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