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传统增量近极限 经济发展亟待能源变革

2013-02-27 11:50来源:中国工业报关键词:能源IGCC天然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状: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可以预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社会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格局转变等,这些因素将直接推动能源需求,从现在起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等因素对提升能源供应能力的约束却是越来越强。受生态环境容量、开发条件、技术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未来国内能源供应提升潜力较为有限,保障供应的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由于我国能源供应能力特别是油气供应能力远低于未来需求,要保障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则必须依靠国际市场。数据也表明,这种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从2009年开始,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了50%,2010年则达到了54.8%。

这种对外依存趋势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已产生重大威胁。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已经能够时刻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据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我国就需要多支出14亿美元。与此同时,价格高企的原油也是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原油价格的上涨会直接造成交通运输、石化、轻工等相关产业成本的增加,并引发煤炭、电力、建筑等其他基础性产业,以及众多终端消费品价格的升高,压低企业利润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战略全局来看,中国的能源结构亟待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偏高,而油气及清洁能源比重偏低。

按照国际可比口径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比美国高出约45个百分点,比日本高约46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40个百分点;油气所占比重比美国低约42个百分点,比日本低约39个百分点,比世界水平低约34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比美国低约3个百分点,比日本低约 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7个百分点。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我国煤炭所占比重又比美国高34个百分点,比日本高28个百分点,比世界高2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扰和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加大能源科技研发投入,着力突破节能、低碳、储能、智能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能源变革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逐步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为此,我国急需进行深层次的能源结构变革,不断调整和优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降低煤炭比重,提高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低碳和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清洁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能源工业都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火电: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实现清洁使用综合利用

中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将是重要的能源形式之一。那么,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就是中国当前最核心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清洁燃烧技术为煤炭的充分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途径。

实现煤炭的清洁使用和综合利用,是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发展的关键。未来我国应通过提高煤炭选洗加工比例,推广清洁燃烧,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控制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多种途径,提高煤炭开发利用。

清洁燃烧技术中,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较为成熟,效率比同容量的常规超临界机组可以提高5%以上,污染物排放率较低,是提高煤炭发电效率的现实有效途径。目前,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蒸汽参数,进一步降低发电煤耗。新一代超超临界机组蒸汽温度将提高到700℃,热效率达到50%~55%,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目前投运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减少15%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60万千瓦等级和100万千瓦等级各系列机组设计、制造和运行技术,逐步开展120万千瓦~150万千瓦等级的超超临界机组研究。

循环流换床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易于处理和调节性好等优点,可以燃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劣质燃料,是国际公认已商业化的洁净煤燃烧技术。世界上单机最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机组已经达到60万千瓦,我国自主研发的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示范工程也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发展更大容量和超临界蒸汽参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目标。循环流化床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我国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的煤矸石、洗中煤、褐煤以及高硫煤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