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电站反恐对策 刻不容缓

2013-04-09 09:19来源:日经能源环境网关键词:核电安全核电站核反应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本核能规制委员会正在制定核电站新安全标准草案,保护核电站不受地震及海啸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安全对策将得到强化。但是,在遭到恶意攻击的情况下,又将如何呢?对于核能设施有着深入研究的樱井淳将为大家介绍防止核电站遭受恐怖袭击的对策等。

核能开发机构由国家管理,因此受到特别对待,会成为恐怖袭击的攻击目标。而与核武器技术相关的高浓缩铀及钚可以说是恐怖分子的绝佳攻击对象。除了核能开发机构,从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来看,核燃料循环全都会是恐怖袭击的对象,核电站也可能成为目标。

实际上,法国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实证堆“SuperPhenix”在建设过程中,就曾于1982年受到过核能反对派的火箭弹攻击。5发火箭弹有4发命中反应堆厂房,厂房受损。

因此,遭遇恐怖袭击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日本由于经历过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因此更应稳妥地采取防恐怖袭击对策,以免遭受严重灾难。本文将结合核电站的结构及技术,分析管理核电站的社会制度,明确核电站在技术及社会方面的脆弱性,同时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主导的政治结构

1977年1月,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及商业用途核能设施的防恐怖袭击对策发生巨大变化。当时并不说防恐怖袭击对策,而是称为核物质防护措施,但实质上是相同的。

美国卡特政权担心钚的商业利用会产生社会风险,因而提出了国际核不扩散政策。要求供应用于研究的钚及高浓缩铀的西方发达国家必须[1]彻底实施核物质防护措施;[2]先将热输出在1兆瓦以上的反应堆中的武器级高浓缩燃料(93wt%)暂时中浓缩度化(40wt%),然后再降到低浓缩度(20wt%)。

为了配合美国的这一政策,当时的日本核能研究所(现为核能研究开发机构)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准备替换堆芯时的安全审查,并强化了安全性。笔者当时在核能研究所材料试验堆部计划课工作,参加了材料试验堆的堆芯核计算及利用临界实验装置的反应堆物理实验。

例如,在反应堆设施及钚设施,利用ID卡及密码对每位职员的出入进行管理,此外,为了防止及尽早发现有人从外部闯入,将整个研究所用上部带刺的铁丝网覆盖,并设置了入侵报警器。研究所内的反应堆设施及钚设施也用具备入侵报警功能的铁丝网覆盖,并设置了岗哨。还在设施内外设置了红外线探测器。各个设施及铁丝网发出的信号被送至正门警卫室,如果发现异常信号,必须联系相关负责部门,立即进行检查。

关于反应堆设施的燃料更换作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反应堆厂房内较高处设置了可连续拍摄半年的监控摄像头,拍摄全部作业过程。

除了核能研究所,原动力反应堆及核燃料开发事业团(PNC)和商用核电站等处也实施了上述对策。

社会及技术方面潜在的脆弱性

如上所述,核能设施实施了一定的安全对策。不过,难说能够完全应对恶意攻击。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这也意味着核电站也面临着受到国际恐怖组织攻击的危险。该事件之后,作为防恐对策,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开始在核能研究所及核电站附近1公里的海域内巡逻,正门附近驻扎有茨城县警察本部的警察。不过,这些都是暂时措施,目前都已解除。

巡逻艇和警察监视原本就存在死角。因此,很难发现全部有特殊意图的入侵者。

例如,位于茨城县东海村的核能研究所,在面向国道245号线的西侧设有正门,东侧是面朝太平洋的松林(图1)。南北侧在松林中设置有铁丝网。不过,仅靠这些很难发现入侵者。虽然设置有入侵警报装置,但还是有入侵者越过警戒线而未被发现,或者破坏警报装置强行非法闯入的危险。实际上,过去,巡逻的警卫就曾发现过因采蘑菇而误入禁区的男性。利用巡逻艇从太平洋一侧进行监视在白天可发挥作用,但夜间存在一定的难度。

另一个担忧是员工从内部发动攻击。核电运营商认为,与员工的破坏行为发生概率相比,心怀不轨的第三者及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的破坏行为发生概率要高得多。为了防止员工的破坏行为,电力企业等非常关注员工的健康及精神状态,并根据公共安全部门的信息实施人事管理,以便掌握极左组织等《破坏活动防止法》对象团体的成员及其支持者等。1965年以后,核能研究所为按照国策推进轻水反应堆开发,利用公共安全部门的信息等进行了人事管理。

不过,这也不是万全之策。实际上,在掌握核电站员工相关信息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死角及不确定性。这就是在40天的定期检修期间进出核电站的共约3000名员工的信息。2013年3月,日本核能规制委员会终于开始探讨实行员工身份确认制度,不过与欧美等相比已经大幅落后。

目前的现状是,日本的核电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定期检修期间参与作业的所有员工的信息。其原因在于,转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员工非常多,同时对其进出核电站的监视也比较宽松。特别是仅有几名员工的小型分包公司,由于人员流动较大,因此难以确保人员,所以员工录用标准往往比较低。实际上,记者及纪实文学作家有时会为了深入采访而暂时进入这些公司。同样,意图搞破坏活动的恐怖分子也可成为转包公司及分包公司的员工,潜入核电站,必须充分设想到这一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安全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反应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