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煤电价格:如何用金融工具避险?

2013-04-17 12:05来源:《能源》关键词:煤炭电煤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立避险“试验田”

由于石油的产业链相对较长,煤炭和电力产业相对于石油产业的避险宽度要小的多,交易工具也简单的多,交易风险更容易监管和控制。所以,不仅在美国的发展更加成熟、价格波动风险更小,而且在美经营的煤炭、电力及电网等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都相对比较强,业绩也相对稳定。反观我国,不仅在避险市场和避险工具研究上相对匮乏,而且决策层对于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提供能满足国际化的、能有效避险的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偏差。

例如,依据现行法规,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参与境内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国资委对国企套保业务的监管尺度不一,不利于国企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没有适时的政府批准并认可的避险市场、工具和企业避险策略,在避险经营时,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致使企业无法有效控制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的价格,利润更无法有效管理。使企业处在风险敞口中经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几乎是多年来的梦。

尽管大连商品交易所焦煤期货已于3月22日正式上市交易,确实是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可单一期货合约的避险功效是有限的,最多相当于美国上世纪中叶的市场水平。因此,相关交易所还需有更大的进取,推出包括期权、日历期货及期权等避险与定价工具服务于煤炭企业。

其实,避险是一种投资,而投资就可能出现损失。即使是单纯的套期保值操纵,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后,这种非常谨慎的避险策略也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在国际上,纯粹套期保值也曾有不乏发生重大亏损或倒闭的案例。

从全球看,现有国际成功的、或成熟的避险工具与监管策略已经不少,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更值得我们在国内建立相应的避险“试验田”,谋求一套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避险市场和工具系统,实现用金融工程工具为用电上保险,并真正实现服务于国内经济、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的要求。

(作者为中国石油基金论坛研究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