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2013-04-27 17:13来源:美国化学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关键词:核电核电站核电开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们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毫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温室气体,不仅危害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范围内主要因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空气污染,造成了每年至少100万人的死亡,而发展核电(和其它低碳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死亡。与核电相比,大规模使用天然气发电,并不能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并且将导致更高的人类死亡率。

未来十年,正是缓解环境危机的关键时机。

1.降低人类死亡率

以往的研究虽然量化了核电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但是忽略了核电能够减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死亡。从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1971-2009年期间,由于全球核电的发展,已经减少了184万与空气污染有关的人口死亡。2000-2009期间,年均减少死亡人数为76,000人。根据福岛事件后的全球预测数据,到本世纪中期,发展核电能够减少近42万-704万人死亡,

我们计算得出,核电引起的死亡人数远低于它减少的死亡人数。1971-2009期间,全球约4900例死亡,是发展核电减少的死亡人数的1/370。按照地区来说,欧洲经合国家约1800例死亡,美国约1500例,日本540例,俄罗斯460例(包括前苏联15个加盟国家),中国有40例,印度20例。有25%的死亡是因为职业病,70%死亡是和空气污染相关(假定是放射性物质泄漏引起的癌症死亡)。

实际情况还表明,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次因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导致死亡的事件。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最新评估,截至2006年,43例死亡与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外泄直接相关(其中28个人是电厂员工和最早的应急响应人员,剩下的是6000个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中的15人)。UNSCEAR也表明,尽管那些接受了大剂量辐射的工人中有白内障的临床症状,但是关于这些人中白血病增加的报告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他们因辐射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而且,没有一例死亡事件完全归因于另外两起核事故,一个是1979年的三哩岛事故,对此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的综合性科学健康评估,另一个是福岛事故。当然,现在对福岛事故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评估还为时过早。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由于全球核电的发展,1971-2009年期间,减少了640亿吨因化石能源燃烧而产生的温室气体,2000-2009年年均减少约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根据福岛事件后的全球预测数据,到本世纪中期,发展核电能够减少化石燃料产生的800-24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计算的减少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平均值显得单调,但通过定量对比,就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6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美国过去35年燃煤机组累积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当于中国过去17年燃煤机组的累积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前五名的国家7年燃煤机组的累积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台500MW燃煤机组一般年排放量为3百万吨二氧化碳,它的寿期为50年的话,6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430台这样的燃煤机组在整个寿期内的累积排放量。

很明显,最近几十年,如果没有核电的话,缓解气候变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客观看待核电减少排放的总量(800-24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要达到本世纪末二氧化碳浓度350ppm(ppm浓度指的是百万分比浓度,350ppm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边界阈值)的目标,2012-2050年累积的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为5000亿吨,因此,接下来几十年,核电能够减少16-48%的减排压力(分别用800和2400除以5000,单位为亿吨)。

3.结论与启示

尽管本研究的结论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一些影响因子和假定的化石能源替代程度,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影响因子是变化的,例如,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主要取决于特定的能源组合。但可以肯定的是,核能的发展,对于降低全球死亡率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际能源署断言,如果未来几十年核电份额大幅下降,那么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浓度在450ppm的目标,将需要对新兴的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性的部署,而这些技术还需要验证。目前的核电大国也意识到,没有核电的参与,要达到减排目标是一件难度巨大、代价高昂的事情。基于共同的目标,我们近期的能源供应需要侧重现有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扩大。

(节选自《Preventedmortality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historicalandprojectednuclearpower》。

(翻译:国核(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夏海鸿、李怀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开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