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5-04-07 16:49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邱丽静关键词:电力企业能源产业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邱丽静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油气勘探、核电开发、新能源基建等环节持续向民企开放,为民营企业开辟了大规模的增量市场。然而,受行业自然垄断属性、市场准入隐性壁垒、长周期投资风险等因素制约,民企在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参与度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深化能源领域改革,需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创新融资支持工具、强化产研协同等举措,释放民企创新活力与运营效率。推动民营企业深度融入能源产业链,不仅有助于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增强能源安全韧性,更能以市场化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一、能源领域民企发展现状及特征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已从产业跟随者转型为创新引领者,其规模优势、技术实力与市场敏锐度共同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在产业规模方面,民营企业全面主导新能源、储能、充电服务等关键领域,光伏产业生态圈规模居全球首位,风电整机制造民企占比达60%,储能系统出货量全球前十占据七席。技术创新层面,钙钛矿电池、全钒液流储能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核电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光伏逆变器、风电装备等产品出口领跑全球。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确立主体平等原则,电力市场新业态中售电主体、虚拟电厂等民企参与度不断提升。

(一)产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1.关键领域主导优势显著

我国能源领域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集群化格局,在新能源、储能、充电服务等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新能源领域,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光伏行业尤为突出,2024年新注册企业突破25万家,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形成全球最大光伏产业生态圈。在储能领域,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7家为中资民营企业;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在充电服务领域,规模以上运营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在核电领域,近十年已有数10家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研攻关,覆盖反应堆材料、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此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涉足氢能、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

2.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成就突出

光伏领域连续两年包揽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席位,根据PV Tech公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正泰新能、阿特斯、一道能源、协鑫集成和东方日升,几乎全部为中资民营企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全球引领力,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全球销量第一,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总装机量连续七年领跑全球,百度、小马智行等民营企业已迈入自动驾驶领域全球领导者梯队。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在光伏领域,民营企业主导的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

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开发的“零衰减”锂离子电池将储能系统寿命提升至二十年;大连融科研发的世界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攻克了长时储能技术难题,为风光大基地平滑出力提供核心支撑;中储国能建成了国际一流的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在氢能领域,远景科技、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企业布局电解水制氢、储运技术及工业应用场景,亿华通实现燃料电池系统自主化生产,东岳氢能突破质子交换膜国产替代,洺源科技(大连)已研发生产出10余款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产品在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厢式货车以及商用重卡等多个场景得到了批量化应用,装机量突破30兆瓦,累计运行里程逾千万千米。

在核电领域,随着核电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转型,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聚焦核级阀门、管材、堆芯仪表等细分领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例如,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核一级爆破阀”解决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三大关键设备瓶颈之一,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国和一号”示范堆国内首台套供货;应流集团先后承担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核一级主泵泵壳自主制造任务,成为“华龙一号”主泵泵壳唯一生产单位,完成核电站压力容器一体化金属保温层国际首创工程,研制聚变堆“人造太阳”第一壁、偏滤器;宝银特材攻克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卡脖子”技术,产品应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江苏上上电缆研发出耐270兆拉德辐射的AP1000壳内电缆,被认定为填补国际空白,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突破。

(三)全球化布局与标准输出

1.海外市场深度拓展

从外贸层面看,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在出口强劲的“新三样”中,民营企业的贡献也超过了一半。民营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市场敏锐度,成为中国智造的出海先锋。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产品连续三年全球市占率第一,为欧洲、中东等地的光伏电站提供核心设备;金风科技全球装机已超1吉瓦,业务覆盖6大洲、47个国家。

2.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

宁德时代作为核心单位参与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是中国第一个以主要牵头国身份参与完成的全球技术法规制定;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加速全球化布局,既体现在产品出口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技术标准输出和本地化生产能力的提升上。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创新

1.市场机制释放资本活力

自《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申请条件、材料大幅精简(申请条件压减42%、申请材料压减67%),企业净资产、专业人员任职资格等“硬杠杠”全面取消。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投资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强化了各类主体平等保护的法治理念,为能源领域支持民营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

2.多元主体培育电力市场新业态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持续推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售电公司、新型主体等投资运营,逐渐成为电力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售电公司已达4000余家,2024年实现零售交易电量3.6万亿千瓦时,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58%。独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支撑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虚拟电厂完成商业模式验证进入规模扩张期,其中,深圳市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虚拟电厂体系,到2025年规划建成具备100万千瓦级调节能力的虚拟电厂,形成年度最大负荷5%左右的稳定调节能力。技术布局方面,头部企业加速抢占赛道,如协鑫能科组建虚拟电厂专项团队攻坚能源交易算法模型,晶科科技计划2025年围绕新能源AI智算、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新兴业务寻找投资并购机会。

二、能源领域民企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民营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机制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技术需求,助推能源行业创新升级和效率提升。但也要看到,政策执行偏差、融资体系适配不足、市场准入隐性成本、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仍制约民企发展潜力释放。

(一)政策执行效能需进一步提升‌

国家层面持续释放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但在地方落实过程中,存在政策解读精准性不足、配套措施衔接不畅等问题。部分区域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审批中设置非必要流程,储能设施建设、绿电消纳等关键环节实施细则尚未完全明确,导致企业在政策过渡期面临实施路径不清等挑战。现有扶持政策多聚焦常规性优惠措施,对能源行业长周期投资属性、技术迭代风险等特殊需求适配不足,碳资产开发、绿证交易等新兴领域激励措施仍有完善空间。

(二)融资体系与行业特性适配不足‌

当前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能源项目的风险评估标准仍偏重传统模式,对技术路线演进趋势、政策环境变化等动态要素考量不足,导致部分优质项目面临阶段性融资压力。绿色债券发行隐性门槛、REITs等工具对项目规模的侧重,与民营企业运营特点存在错配,叠加油气等领域高额前期投入特征,形成结构性融资瓶颈。同时,风险资本对短期收益的偏好与技术创新长周期属性存在矛盾,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亟需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创新适配能源产业特性的融资产品。

(三)市场准入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在油气勘探、特高压等战略性能源领域,民营企业面临资质审批周期较长、流程复杂等现实问题。部分地区通过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等市场化措施,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新能源项目招标中技术指标与规模指标的权重分配机制,使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空间受限。

(四)人才供给结构需加快调整‌‌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两大核心人才短板,‌一是尖端研发与复合能力双重缺口‌。储能系统集成、关键材料开发等核心环节缺乏具备跨学科攻关能力的领军型技术团队,跨国项目运营所需的复合人才储备不足。‌二是区域性创新要素配置失衡‌。西部地区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但西部地区科研生产高端人才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技术成果较少,科研能力与行业高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三、相关建议

推动能源领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激发全要素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面对全球能源技术革命与产业格局重构的历史机遇,需以更高站位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以系统思维破解要素配置瓶颈,以开放生态释放市场主体潜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针对政策传导梗阻与市场准入壁垒,需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清理隐性审批门槛,落实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保量保价”向“市场竞价”转型。深化能源领域负面清单动态管理,简化战略性项目审批程序,探索核电等长周期项目向民营资本开放路径,优化混合所有制股权设计。同步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规范能源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针对分布式新能源、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完善绿色权益交易、技术风险分担等制度框架,激发民企参与长周期投资的信心。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融资生态‌

重构能源项目融资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技术成熟度、政策连续性等多元风险评估模型,开发适配产业周期的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支持地方政府联合金融机构设立能源产业基金,定向提供股权融资;鼓励国有基金LP适度松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分层设计融资通道,如对高成长性企业侧重风投、私募等股权融资,对成熟企业优化债权融资服务。强化政策性与市场化风险共担机制,缓解民企技术转化融资约束。

‌(三)构建产业协同生态,激发创新动能‌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搭建跨领域技术平台,鼓励民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放算力基础设施等数字化底座。重构招标评价体系,增加技术先进性权重,支持中小企业差异化竞争。深化产教融合,动态调整学科设置,共建实训基地与联合实验室,建立技能认证与产业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保障民企技术转化收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突破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引导低效产能有序转型。强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传统能源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

‌(四)提升全球视野布局,打造竞争新优势‌

加快技术标准国际互认,推动核电、储能等自主技术对接全球认证体系。支持民企创新“技术+服务”轻资产出海模式,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基建。构建跨境合规平台,整合法律、财税等专业资源,强化贸易风险预警能力。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导民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海外本土化运营与人才储备。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数字能源解决方案输出,深度融入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提升我国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企业查看更多>能源产业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