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报道正文

未来在南极如何使用能源

2013-05-09 16:18来源:亮报关键词: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中国赴南极科考队顺利返航,科考队在考察过程中,对南极的风电及太阳能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起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让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南极的科考事业紧密相连。

南极中山站的太阳能电池板。程言峰摄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程言峰摄

制图/鲁晓

“风”与“光”开始成为新的“电源”

南极号称地球“风极”,蕴含着大量可再生能源,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南极的“风”与“光”开始成为这里新的“电源”。

一位诗人写道:嫁给南极/我就嫁给了最纯洁的雪/嫁给了最忧郁的冰;嫁给南极/我就嫁给了最寒冷的孤独/嫁给了最执着的等待。

诗人对南极诗意的表达,还可以以一组数据来呈现:南极大陆冰层平均厚度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全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56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8摄氏度。

如此恶劣的天气,对于科考站和科考工作者来说,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供应。

很长时间以来,南极考察基本依靠燃油作为保障。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长城站和中山站每年至少需要补给高标柴油350吨,还需要少量的汽油、液化气等。2008~2009年度的内陆队考察和昆仑站建设共配备160吨航空煤油。这些燃料主要用于发电、取暖、运输机械等。

不过,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南极的“风”与“光”开始为科考工作者所关注,并开始成为南极新的“电源”。

资料显示,目前,各南极考察国都十分关注能源消耗情况,并在寻求能源有效利用的方法,积极探索新型能源的应用。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的风、光电站具有代表性:比利时的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是世界上第一座仅靠风能和太阳能就可以维持运行的南极考察站,它位于南极大陆一处高高的山脊上,山脊北面强劲的风能和贴在考察站上的600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保障了它的能量来源。澳大利亚的Mawson站也已建有了3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节约常规燃料消耗量的40%。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多年来也在不断尝试新能源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用于采暖,小型风力发电机用于化冰,小型太阳能电池用于野外科研仪器的供电等。但由于应用规模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状态不稳定,难于摆脱对常规能源的依赖,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的新能源利用机制。

第29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科考队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程言峰告诉《亮报》记者,未来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利用新能源的前景非常广阔。他介绍说,南极号称地球“风极”,蕴含着大量可以利用的风能,是有效利用风能的理想场所。据统计,长城站最大风速36.5米/秒,年平均强风天数为132天,占全年的36%;中山站最大风速达50.3米/秒,年平均强风天数为171天,占全年的47%。

“经过对比研究,长城站和中山站均适于太阳能和风能的应用,昆仑站应用太阳能也较合适,但风能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中山站的新能源应用价值稍高一些,具有代表性,是我国南极首先推进新能源应用的理想场所。”程言峰所在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最终选择了中山站,在此开展一项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南极大陆科研考察站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情况

国家 考察站 规模 生产商 年输出 (平方米)(千瓦时)

日本 Syowa 323 NissinDenkiCoLtd 40060

西班牙 JuanCarlos 27 Atersa/Solener 无数据

瑞典 Wasa 20.6 Neste(typeNM55G) 无数据

美国 McMurdo 236 Solarex 2390

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的研究与尝试

采用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柴油发电和蓄电池供电于一身的复合电力能源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替代或者补充蓄电池和柴油发电所提供的电力。

201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出的《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课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报告里提出:“该项目将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首个以缓解常规能源压力为目的的新能源应用系统,对我国在南极大规模开展新能源应用起到良好的试点作用。同时该项目的技术路线也对偏远地区的新能源应用方向有着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在南极建设新能源发电系统面临种种难题。最大的困难是寒冷,南极温度极低,电池阵列及相关野外装备的工作温度一般应达到零下40摄氏度,如在南极应用,太阳能电池需要进行抗低温设计;南极的低温会使普通风机的轮片结冰或使叶片受冻脆化损坏;极地环境下应用线路与配电设备,要求线路与配电设备能够耐受极地低温,在特殊时期还要耐受零下90摄氏度的低温,这就需要研究超低温线路与配电设备技术。

历过两年多努力,今年春天,中山站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项目顺利实施完工,并且投入运营。整套系统装机总容量40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10千瓦,风力发电30千瓦(包括新建20千瓦和已有10千瓦)。系统采用铅酸蓄电池、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方式,并通过双向逆变器与以柴油发电机做为电源的电网连接,既可实现在系统电力富余时向电网输送多余电力,又可在系统供电不足时从电网补充电力。

程言峰是该项目执行人之一。他告诉《亮报》记者:“系统采用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柴油发电和蓄电池供电于一身的复合电力能源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替代或者补充蓄电池和柴油发电所提供的电力,既可以直接给用电负载提供电力,又可以随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具有节省柴油燃油消耗、减少物资供给、减轻运输压力、保障安全供电、延长供电时间、节约经费等等优点。”

尽管这是一个小型的电网系统,但其中蕴含了众多的创新。据程言峰介绍,该系统集合了智能微网系统技术、智能监控与预测技术以及智能交互控制技术。

这一项目,也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实施该项目长远效益十分显著:“预计每年节省燃油15~20吨。按照15~20年的使用期,可节省燃油约300吨,直接经济效益为180万元。考虑到从国内到中山站的运输费用和人力成本,以及原有的燃油发电机等相关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其整体经济效益可达1100万元。”

更重要的是,此项目体现出极强的环保概念,加上我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南极考察大国的地位,使得建设可再生能源微网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科考工作者都有保护南极的情怀。程言峰告诉《亮报》记者,南极地区气候环境相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最敏感的指示器,气候变化引起气温上的微小变化,就将会对全球海平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所以,保护南极环境不仅是保护南极地区,实质上是保护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和我们人类自身。

(张国庆 资料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能发电查看更多>太阳能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