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碳交易试点进展加速 环交所业务将迎春天(图)

2013-07-01 10:34来源:金融投资报关键词:碳交易碳排放节能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碳交易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要掌握行业话语权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

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运行首日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是减排行动中发挥市场机制的有益探索。在全国7个试点城市碳交易权陆续上线铺开的趋势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望建立出台,促进环交所业务发展推广。

投资或成碳交易主流

记者了解到,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首日,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其中3笔为企业交易,5笔为个人交易,最低成交价为每吨28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元。

以启动仪式上的我国首单配额交易为例,深圳能源集团东部电厂作为卖方,出售2万吨配额给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双方以58万元成交。值得注意的是,买方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均不是纳入深圳碳交易的控排企业。这些企业以市场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碳市场交易。

此外,汉能控股也从卖方深圳能源集团东部电厂购买1万吨碳排放配额,成交价为每吨30元,这是中国首个强制碳市场启动后首单配额交易成功,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深圳碳交所的首日交易总配额是21112吨,除了中石油和汉能控股两家企业购买2万吨外,剩下的1112吨配额被5名深圳个人投资者买走,而多数个人投资者购买碳排放权是出于公益目的。

除深圳外,作为我国首批碳交易试点的其他6个城市也正采取积极行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等省市预计在未来一年陆续启动碳交易权上线。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表示,建立碳交易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做好试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十三五”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整个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增效减碳当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节能增效减碳的长效机制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产权交易波折重重

国内排污权交易试点始于2001年4月,山东、山西、江苏、河南等七省市加入其中,二氧化硫成为排污权交易的核心。排污权交易的试点,为随后环境交易所的诞生发挥了预热的功能。2008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要建立国内的碳交易所。此后两个月内,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其他各地碳交易机构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

随着全国各类交易所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行业乱象渐生。2011年11月24日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出炉,此后全国各地刮起了交易所整顿的疾风骤雨。四川省金融办方面表示,对于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35家交易场所按4类进行处置:保留11家,整合9家,更名并规范经营范围9家,取缔关闭6家。

四川从2008年3月开始从排污权着手筹建环境交易所,但因汶川大地震及灾后重建工作原因,筹建工作一度搁浅。再因为受监管部门清理整顿政策的影响,2011年获批重启的筹建工作再次延后,直到2013年,四川环交所各项筹备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

碳排放是环境交易核心

此前,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碳交易是通俗叫法,严格说来是为了以市场化方式控制人为影响气候变化的6种主要温室气体而发生的各种交易,实际上是温室气体交易,但往往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6)在交易计量时都会折合成二氧化碳(CO2)当量来进行。时间久了才用碳交易来统一指代上述所有内容。”

何锦峰认为,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国内应在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建立碳排放权分配机制、开发碳资产、创新碳金融等方面下功夫。而国内的环境交易所作为一个已成型的国际市场的后入者,在这个链条中交易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补充角色,四川的企业对于环境交易所的交易机制、运行模式等都还不清楚,认知度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地方都争相建环境交易所,主要是看中碳交易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想掌握行业的话语权。”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四川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黄川友表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可以节约碳排放的指标,这样省出来的指标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并产生经济效益。另外,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能降低全社会治理污染的成本,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塑造、长远发展。(作者:王雪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