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工程人物正文

戈壁滩上等“风”的人

2013-07-30 09:07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风机低电压穿越风电并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出甘肃酒泉,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茫茫戈壁。在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亘古不息的大风,从东向西,从西而东。对于在“世界风库”瓜州工作了多年的郑翔宇而言,风是陪伴他的好朋友,亦是难以捉摸的工作伙伴。

和过去许许多多的日子一样,7月23日6时,郑翔宇准时醒了过来。他下意识地朝窗外看去:天蒙蒙亮,戈壁还是那片戈壁,风机还是那些风机,但窗子被风吹的砰砰响声让他不由得一喜:“今天的风有点大!有戏!”果然,6时30分,国投酒泉第一风电有限公司中控室的员工给他打来电话:“待测风机功率已达到1350千瓦,可进一步观察操作!”

郑翔宇叫上住在同屋的杨俊,火速赶往风机现场。他俩是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并网检测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国投酒泉第一风电有限公司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从4月初开始,已经在这个风电场里驻扎了快4个月。

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是风电安全可靠并网中意义重大的一环。发生在2011年2月21日的甘肃酒泉地区风电机群大规模脱网事件,让安全员杨俊记忆犹新:“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我们都被吓坏了。从那以后,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开始大面积推广。”他走路步伐很快,边走边说,“完成检测的风力发电机,在单相瞬间故障情况下,能尽最大可能与电网连接,保持发电运行能力,减少电网波动。”

说话间,郑翔宇和杨俊到达现场。天阴沉沉的,风机叶片转动很快,机组、杆塔、银线在雾霭里矗立,远远看去,海市蜃楼般如诗如梦。两人没有停留,推开工作室的门,立即走了进去,稍纵即逝的大风时机不容他们分心。

名为工作室,其实只是一个蓝色外表、不足3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台电脑,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个用来照明的灯泡,就是“小蓝盒”里的全部家当,甚至连窗玻璃都是用塑料膜代替,风一吹来,塑料膜鼓起,像远航的帆。“这算好的,2012年在阿克塞县检测的时候,我们住过一个月的临时帐篷。”郑翔宇说。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郑翔宇和杨俊要完成里程碑式的操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机查看更多>低电压穿越查看更多>风电并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