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能源变革开启新型城镇化之门

2013-08-09 17:08来源:中国石油报关键词:能源太阳能电力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寻找治疗“城市病”良方

粗放型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酿成了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

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快速推进的阶段,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攀升至2012年的52.6%。然而,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城镇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被推至公众面前。针对新型城镇化的资源利用问题,8月6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以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郭兆晖。

姜克隽认为,我国过去进行的城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并不是“摊大饼”式扩大城市面积,而是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变成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然而现实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地区,但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享受的同等水平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其生活质量远不及城市居民。他们仍然是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农村人口。而且,大量的人口迁徙使得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问题也日渐凸显。

首先,大量的资源消耗使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在全国654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面临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京、山西、河北、河南等全年降水分布不均、降水总量相对较小的省市,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突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城市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这突出表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类城市的人口数量远远超出城市现有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欧美国家城市化200年才出现的“城市病”,在我国城镇化30年后便集中爆发。

其次,粗放型城镇化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城镇化的直接表现是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柏油马路越来越密集。这些变化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大量植被和地下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同时,城市的快速扩张也使污染物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城市面临“不可承受之重”,新型城镇化迫在眉睫。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资源与能源消费量远低于城市地区,加速城镇化会导致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费量急速增加的忧虑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对此,姜克隽认为,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未来10年、20年逐步推进。“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走势,到2025年,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将显著提高,农村家庭的资源与能源消费量将远高于城市家庭。”实际上,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的北京地区。有数据表明,居住在怀柔、昌平等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村家庭冬季采暖需要3吨至6吨煤炭,仅这一项就远远超出北京一个城市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费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姜克隽说。

新型城镇化要告别过去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是关键。郭兆晖认为,新型城镇化的资源与能源利用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将自然环境对环境污染破坏的最大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与能源量相结合,对城镇化所需的资源与能源量划定一个上限;第二,以进行城镇化的农村人口为对象,将这些资源与能源合理分配;第三,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对资源与能源进行合理定价。

“关键在于要把资源与能源合理利用的界限设计好。”郭兆晖认为,通过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费需求等手段,城市发展可以突破既有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与能源量的上限,从而大大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奠定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查看更多>太阳能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