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华电:世界首套万吨级煤醇制芳烃试验成功纪实

2013-09-06 17:09来源:中国煤炭报关键词:煤制芳烃煤化工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次点火成功!

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在陕西试验成功!

又一项历史空白被填写。

今年4月中旬,从人民大会堂传来消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建设的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甲醇制芳烃工业化技术的空白,使我国煤制芳烃大型产业链基本成型。煤制芳烃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解决高端化工原料来源单一的现状,有效缓解我国原油短缺的现状。

“世界首套”、“填补空白”——这样的字眼无疑引人注目。然而,为什么在陕西?为什么是华电?追寻煤制芳烃试验成功的路径,我们看到了——

陕西省委、省政府矢志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的坚定决心;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打造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魄力与担当;

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成功实现央企与高校强强联合,所有试验参与者那一次次争论、修改,那一次次离别、奋进,那一道道汗水、泪水……

从2011年3月试验装置奠基,到2013年1月试验成功,600多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一座科技丰碑在三秦大地上昂扬崛起,一个能源企业凭借不断的创新为“中国梦”书写下可持续发展的注脚。

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石油制芳烃,但煤制芳烃在该领域尚属空白。

芳烃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是化纤、工程塑料及高性能塑料等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服装面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器产品和移动通信等领域。作为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芳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年消耗量超过2000万吨。

传统芳烃制造97%以上来源依赖于石油原料,随着石油资源的越来越短缺,芳烃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以二甲苯为例,2012年我国进口量为620万吨,进口依存度约45%。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原来的芳烃增产道路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

针对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现状,“深度融合”使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生产高端石油化工产品成为现实。“在建设绿色能源产业的进程中,华电集团十分重视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煤制芳烃技术的成功开发,开创了煤基能源化工新途径,对我国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抓住世界能源化工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华电集团总经理云公民说。

据悉,煤制芳烃需经过三个主要步骤,煤制甲醇为成熟传统煤化工单元,甲醇进一步转变成为芳烃,芳烃分离及转化为炼化行业常设单元。目前,煤制甲醇及芳烃分离转化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均有完善成套的工业化技术,但是甲醇制芳烃的工业化技术尚属空白。

与芳烃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甲醇的产能过剩。来自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甲醇产量为3164万吨,同比增加19.08%,装置开工负荷仅61.3%。近年来,我国每年芳烃缺口约为600万至700万吨,如果按1吨芳烃消耗3吨甲醇计算,那么仅用来制芳烃的甲醇就将达到每年2000多万吨。这将有效缓解我国甲醇过剩的局面。

华电煤业董事长丁焕德表示:“就企业自身来说,积极开发应用煤制芳烃技术,能够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攻关,以金涌院士、魏飞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化工系研发团队,通过对甲醇芳构化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和催化特性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发出高活性、高选择、宽温域的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催化剂、工艺过程深入剖析和上万次的试验室验证,开发出以双段流化床为基础的环流化床连续反应再生技术,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为加快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清华大学与中国华电采取“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发其成套工业技术,建成了世界首套包括反应和分离的全流程甲醇芳构化系统,为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制芳烃查看更多>煤化工查看更多>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