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创造安全高效核能的中国道路

2013-09-27 13:53来源:中国核工业报关键词:核电技术核反应堆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核工业体系的国家。如果没有当年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倾注的心血和高瞻远瞩,没有建立这样的完整体系,排除万难研发“两弹一星”,我国在国际上就称不上大国或者是强国。这充分说明了核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现在,全球在运核电反应堆大约有404个,其中美国最多,有104个。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占全世界在建数量的40%多,全球最多。但是我国的核电发电比重与世界比还非常小。全世界核电发电约占总发电量的15%,而我国核电只占2%。这说明我国核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日本福岛核事故对于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但是通过认真研究、分析,会发现核电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优点。我认为核能的发现、发明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成就,它不仅能代替其它燃料提供人类需要的能源,还有在当今社会非常值得大家重视的优点,如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现在,中国一年排出的二氧化碳有95亿吨左右,世界上最多。那么怎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核电基本上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堪称清洁能源,在这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如今,国内正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一代核反应堆的研发,积极争取“走出去”。事实上,要想“走出去”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一出去就会碰钉子。在这方面是有切肤之痛的。要取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国内自己首先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得到支持进而发展。

在未来能源发展中,核电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未来核电发展最大的市场是在中国。中国核电企业更要有信心争取做强做大。(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

福岛后核电发展“稳中求进”

核科学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是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世界文明进程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

核能的应用是基础物理研究的成果,并迅速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范例。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发展核电,共建成400多座核电反应堆,积累了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为全球电力需求作出了约14%的贡献;核动力与核技术应用成就显著。

以历史眼光来看,与任何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一样,核电的发展也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轻松。航空、航天的先行者,有人为成功献出了生命;驯服核能,也不免付出代价和牺牲。当然,核电毕竟有它的特点,一旦出现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格外慎之又慎,安全应该是核电文化的核心。

在核电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曾发生过三次事故。尤其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增加了人们对核电安全性与环境后果的质疑和担心,重挫了核电发展的势头;同时,这些事故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事故的认真、深入的分析,将提高核电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

无论如何,驾驭核能才是核安全的根本之道。

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福岛后核电的发展已进入“稳中求进”的新的常态。

其一核电发展的速度会适度放慢,“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对核电安全投入更多,核电发展的步伐会更稳健。

其二面对资源、环境的制约和能源需求,具有洁净、高效、稳定、高能量密度等特点的核电,是绿色、低碳能源的战略选择。人类不可能放弃核能的和平利用。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核能的占比将逐步从小到大,成为非化石能源的支柱产业。

其三无论是沿海或内陆,核电都要切实做到安全。稳扎稳打,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概率会进一步降低。而即使在事故工况下,对造成环境和社会后果的可控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做到实际可控。经过持续、坚韧、细心的努力,全社会对发展核电的信心会逐步提升。

其四核电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型,以适应福岛后的新的常态:一是完善、改进体制机制使国家利益最大化。二是核行业内部增强合力,更好地统筹、协调、配合。三是完善科学、民主、信息透明的决策程序,公众不仅是科普的对象,而应成为参与的主体之一,从头参与立项的酝酿、沟通和论证。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公众、企业、专家协同的责、权、利清晰的发展方式,对项目的科学性及利益与效益达到高度共识,是核电平稳发展的基础。

其五加强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谋划,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近、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加强我国核电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使我国核能科学技术逐步走上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其六认真谋划核电全产业链条(从前端到后端,包括最终核废物处置)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发展。这不仅是长远的、全局的需要,也有利于当前“理性谋共识,科学谋发展”,引导我国乃至世界核电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的常态。

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过程,必将伴随着能源的变革与革命。百年展望,非化石能源必将逐步成为主导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共同为此作出贡献。

从核裂变能走向未来的可控核聚变,将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新概念、新堆型、新材料,到研究、检验、选择,再到走向成熟、自主化制造,之后开始批量建设、实际应用,核能将在更坚实的科技基础、制度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走向未来。

未来能源应该是体现人类智慧的新形态。中国人有智慧创造安全高效核能发展的中国道路,并为人类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技术查看更多>核反应堆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