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创造安全高效核能的中国道路

2013-09-27 13:53来源:中国核工业报关键词:核电技术核反应堆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核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了“科技兴核”的经营方针,发布实施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自主投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自主投入力度。按照技术成熟度以及集成性、带动性、产业化的原则,自主实施重点科技专项。为进一步加强科研与工程结合,超前部署成果转化,启动实施了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为确保项目实施,中核集团公司提出了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确定了资金筹措方式和激励投入的措施,明确了自主研发投入在2010年基础上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与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方式和渠道,共同投入开展研发,共享成果。

二是加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力度。中核集团公司对科技创新技术支撑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缺的环节补齐、弱的环节加强、散的环节集中”的发展思路。围绕集团主要业务领域,在“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基础支撑平台,分批建设集团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初步实现功能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了在核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科技支撑。同时,加强技术机构的运行管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优势,有效促进了科研开发。

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为适应核电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领军人才,强化技术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专业领域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队伍,聘任集团公司级首席专家和科技带头人,并给予相应待遇,有效激励了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的优势,依靠运行核电厂现有培训资源,加强核专业人才储备和培养。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合作,为中国核电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是加大创新激励机制力度。为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活力,中核集团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加大成果奖励、知识产权奖励、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等奖项有效地激发了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一直以来,中核集团依托完整的核科研体系,积极推进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实施集团公司重点科技专项、“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成效。

在核电方面

ACP1000型号: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核集团公司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和事故经验反馈,大力开展ACP1000三代核电技术开发。ACP1000核电技术和安全指标满足最新的国内、国际核安全法规和标准要求,先进性和经济性更为平衡合理,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2012年3月,ACP1000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初步评估。2013年4月,由核能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ACP1000立足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已建立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设计技术、软件完全实现自主化,已具备出口条件。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依托我国十多年来的小型压水堆技术研发成果,ACP100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型号开发完成方案设计,目前已完成标准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2012年,中国实验快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建造60万千瓦示范快堆电站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实验快堆在各功率台阶上的科研试验,完成了示范快堆初步方案设计。充分依托快堆产业联盟,开展了关键设备、材料等系统性研发工作。

在核燃料循环方面

铀矿勘查采冶: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成功探明大营超大型铀矿床,使该地区累计控制铀资源量跻身于世界级大矿行列;相山科学深钻顺利终孔,达到2888.18米,初步完成了深部铀多金属成矿环境评价。铀矿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部分工艺研究提前完成。

铀浓缩:离心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经多年研制,中核集团公司突破离心铀浓缩关键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铀浓缩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技术基础,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核电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压水堆燃料元件开发:完成小批量N36锆合金及包壳管制备技术研究;完成CF2组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并顺利入堆辐照考验。完成CF3模拟组件设计,计划2013年底完成先导组件制造,明年实现入堆。完成MOX燃料元件单棒和组件设计,开展实验线联调。

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工程热调试取得圆满成功,中试厂改进技术研究按计划进行,为自主设计建造更大规模后处理厂、提升铀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基础前沿领域及核技术应用方面

聚变研究:中核集团公司依托“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实现了高参数的具有边缘局域模的高约束(H-模)放电。在等离子体输运、湍流特性、高能粒子物理、宏观磁流体(MHD)不稳定性及其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高水平物理实验结果。

辐射防护研究:研制成功新一代具有核素识别能力的核设施液态流出物监测系统。在核设施场所区域γ辐射监测系统开发及设备研制、核工业职业照射评价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快速进展。

核技术应用:核素识别多功能门、车载式X射线背散射违禁品探测机研制成功,并已形成小批量供货能力;医用小回旋加速器提升至内靶420微安的较高技术指标,具备了进一步实现模块化、标准化的良好条件,具备产业化的基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雷增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技术查看更多>核反应堆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