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天蓝云白路有多远?

2013-11-06 09:22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PM2.5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个略显无奈的现实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污染增量和新污染物抵消

“漫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繁华。”生活在华北地区的人们,或许都还记得,十几年前,堪称PM250的沙尘暴是“常客”。

从1998年到2012年,北京实施了16个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共200多项具体措施,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明显降低。

然而,在PM2.5巨大的污染增量面前,PM250治理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抵消。

新增量和减排量就像“两架马车”,关键是看谁跑得快。可以说,控制新增排污量某种程度上比削减排放量更重要。

“十一五”期间,考虑到消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实际减排比例远超12.45%、14.29%。

问题在于,即使年年按计划完成污染控制指标,巨大污染存量累积起来,依然远超环境承载能力,这成为我国空气质量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2012年为例,尽管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52%、2.77%,但2117.6万吨、2337.8万吨的排放量依然远超环境承载力。

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证实了这一判断。报告指出,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巨大的污染存量对应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增长速度。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元,而2012年已超出了50万亿元。即使近两年增速“破八”,依然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如此大体量、长时期、高速度的增长历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受过如此大规模、长时间、高强度的污染压力。

新污染类型的出现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解决,臭氧和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又接踵而至。

必须承认,在我国当下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很难与污染物排放脱钩。“十一五”期间,煤炭消费量由23.4亿吨增加到33.9亿吨,净增10亿多吨,增幅远超预期。

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如何避免承受由此带来的污染?

中央开出的药方是转型发展——适应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第二季”的现实,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个必须探索的课题

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为大气环境减负

今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这项研究搜集了中国283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10年的政绩和升迁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

根据这项统计,如果主政者任内GDP增速比前任提高0.3%,升职概率高于8%;如果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升职几率是负值。

在地方领导政治前途仍然很大程度上系于经济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之际,想要说服他们对空气质量予以同等关注,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看到:

多数省份经济增速远超中央预期;

重型产业依然是很多地方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西部5省区煤炭、电力和电解铝产能将分别增长1倍、2倍和4倍;

“三区六群”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石家庄一个市每年消耗6000多万吨煤炭,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消耗;

“两高一资”产业刚从一地淘汰,就被另一地招商引资;

一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陷入越淘越多的怪圈,今后3年新增加的粗钢产能将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6倍;

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10%,能源消费却占世界的20%左右。

……

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源头上增加了大气污染的负荷,使大气污染的结构性因素更为复杂、更为突出。

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我们渐渐深化了这样一种认知: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根治大气污染必然会触动偏重的经济结构、粗放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型。

中央层面早就意识到了转型的战略意义,也一直在努力引导地方政府摆脱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在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央依然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转型发展不仅缺乏内生动力,外在压力也不足。习惯了高位增长,其对转型发展带来的增速降低的容忍程度有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PM2.5查看更多>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