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中国治霾将是系统工程

2013-11-27 09:44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PM2.5隔热建筑清洁空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孩子们,运动场今天关闭!快回家去!”这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美国洛杉矶的青少年们听得最多的话。当时,洛杉矶盆地的空气质量是全美最差的,很多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至今记忆犹新——他们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过得很“朦胧”。

洛杉矶空气质量糟糕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排放,加之周围环绕的山脉导致污染物难以排出。如今,通过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强制性的雾霾审查,洛杉矶的空气质量已得到极大改善。1975年,洛杉矶创造了200天空气质量红色警报的记录。而在私家汽车数量增长了2倍之后的2010年,洛杉矶仅有3天出现红色警报。

现在,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与80年代的洛杉矶类似。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孩子们也由于严重的雾霾天气被限制户外活动,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哈尔滨是中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拥有居民数量超过千万,是中国最大的10座城市之一。如今,由于污染指数频频爆表,它的头衔或许还要加上一个——中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一。在最近的一次严重污染天气中,能见度仅有10米,当局强制关闭了哈尔滨的机场、高速公路和学校。

PM2.5或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是中国北方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在哈尔滨11月初遭遇的重污染天气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安全值20余倍,而一些监测站测到的数值之大,甚至导致专家怀疑监测站的设备是否能够继续工作。

中国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人力成本异常庞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人口寿命结构已经由于空气污染受到重创,人均寿命长度遭遇挑战。

中国媒体报道,为了解决哈尔滨的空气污染问题,当局提出了短期治理要求。农民必须停止燃烧秸秆,哈尔滨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将开始对境内工厂的排放情况进行审查。

但这些小措施并不足以清洁空气。造成中国北部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燃煤供暖系统和机动车(中国机动车数量是10年前的4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治理这些系统性问题。

10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治理计划,要求限制燃煤使用,并对私家车的使用提出了更严格的限制和规定。这份计划的目的是将中国北部的污染降低25%,并推广一套拥有颜色编码的四层系统用来识别和报告严重雾霾天气。

在红色天气中,工厂将被强制关闭,北京的400万辆私家车将采取单双号限行制度。此外,北京最近还通过了法规,强制超龄货运和客运车辆“退役”。

强制禁止车辆上路和强制关闭工厂能够帮助中国短时间内提高空气质量,但更多的系统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中国才有可能拥有持续的蓝天。纽约市曾经在“CleanHeat”倡议中,逐渐淘汰高污染类型的民用燃料油,使得纽约市今天拥有更为清洁的空气。

对于中国北部城市来说,既要解决居民供暖问题,又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当局的决策力正在面临考验。比较可行的具体措施是,采用更为清洁的混合型加热燃料,配合更好的隔热建筑,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并保证中国北方居民在舒适的温度下过冬。

哈尔滨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当地政府2012年投资110万美元翻新了2100万平方英尺的居民建筑,在民用大楼外部“包裹”更好的隔热层。但不幸的是,这样的措施对中国来说仅是冰山一角,因为中国每年修建的新建筑面积达到220亿平方英尺。

好消息在于,中国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并驾齐驱。中国在快速发展带给群众巨大好处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问题。环境保护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首要任务,即使中国经济将因此放缓发展脚步。

落基山研究所(RockyMountainInstitute)在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能源解决方案领域拥有30年经验,目前很关注中国如何能在增强能源和环境安全性的同时不拖缓经济发展。据该研究所观察,中国的能源和环境状况在2014年前不会出现明显转变,但基于强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实力,外界有理由相信,今后40年,中国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对于哈尔滨、北京以及中国其它城市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尤其那些燃烧化石燃料的地区。清洁的空气、宜居的环境将为中国带来更多财富,比如更丰富的投资、更多样化的合作项目、更全面的人才交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PM2.5查看更多>隔热建筑查看更多>清洁空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