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市场正文

“碳金融”兴起 碳交易买卖能做多大?

2013-12-13 10:4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关键词:碳交易雾霾碳排放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受到私人资本青睐

碳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已经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往往以私募股权的方式在早期既介入各种减排项目,甘冒高风险的代价期待高额回报。

比如对于基金而言,一方面,“碳资产”像传统风投或是私募所投的项目一样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能实现的减排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又能再次创造利润。此外,“碳资产”的价值与传统的股票债券市场几乎完全不相干,与非能源类的商品市场也关联甚微,基金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传统投资的风险。

2000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共募集1.8亿美元。根据法国Caisse des Dépots银行气候部的统计,自2003年以来,类似性质的基金以每年10只的数量在增长。世行与各国政府联手推出多只基金,私人投资公司MissionPoint于2006年12月发行的首只碳基金在12个星期里就完成了3.35亿美元的募集指标。尽管如此,项目供应量仍然无法满足形形色色的投资需求,仅仅只有半数募集的资金实现了投资。

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同样也能说明碳交易,尤其是碳资产越来越多地受到私募资本的关注。法国Caisse des Dépots银行气候部的数据显示,直到2004年末,类似世行基金这类由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资本所投的减排项目仍占到了总项目的半数以上。私人资本出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一般只是小规模地参与这类基金,形成所谓的公私混合型。然而,随着2004年底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政策障碍进一步扫清,私人资本开始大举投资减排项目。2005年4月,欧洲首只私人资本组成的欧洲碳基金从14家金融投资机构中募得了1.42亿欧元。同年底,私人资本在减排项目上的投资总额已经全面超越了政府机构主导的资本。并且在2007年,私人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也超过了后者。此后私人资本的踊跃参与加快了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扩大了市场容量,使碳市场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碳交易元年成果斐然

国内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碳金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可谓是碳交易元年。这一年,在深圳碳交易开启5个月后,上海和北京市碳交易仅隔一天纷纷破茧而出。而多方消息称,12月份,天津和广东也将启动碳交易市场。国家选定的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仅剩重庆和湖北两地待定。

11月28日,作为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的北京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成为履约企业首单。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以50元/吨的交易价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此外,还有3笔线上交易达成,成交量为800吨。场外转让均价为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均价为51.25元/吨。

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市场启动。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

俨然,碳金融成为了一个热词。最深有感触的当属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深圳从6月18日启动碳权交易,截至2013年11月29日收盘,成交量在13.8万吨左右。价格经历了几次过山车,从开盘的28元/吨、30元/吨碳配额,到最高曾经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130元/吨,另一次是143元/吨,“老实说,这两个高峰吓到我们了”。

陈海鸥介绍说,在碳交易市场启动之后,交易所启动了管控企业,“虽然之前做了大量的培训研讨,包括配额分配等,企业深深参与其中,可是,配额分配到企业手上时,企业还是没有概念,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配额”。所以,交易所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直到8月份之前,交易所一直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目前,交易价格在80元左右,交易比较频繁。

“从已经开业的深圳交易所情况看,碳市场不是说马上就火起来。但是希望通过一段预热以后,碳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活跃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表示。

市场前景看好

据了解到,业内人士普遍对于即将建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十分看好,此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目前国家层面正在部署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已与世行联系,世行支持我们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而且,项目已经确立,正在招标。

“接下来,将主要研究设定全国的碳排放总量。”孙翠华透露,“已经从发展机制中在研究设定碳排放的全国总量。同时也要研究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总量控制基础上确定全国的碳交易总量,这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现已组织专家开展研究。”

孙翠华还透露,将对重点以及敏感的行业和国有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开展专题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雾霾查看更多>碳排放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