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市场正文

“碳金融”兴起 碳交易买卖能做多大?

2013-12-13 10:4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关键词:碳交易雾霾碳排放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困扰全国25个省份、百余座城市整整一周的雾霾终于散去,但在国家层面正在探寻一种合理有效的治霾机制,即:出现重度雾霾天气的城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卖些碳给其他清洁城市,这样一来,空气重度污染的城市可因碳排放减少而早日重获蓝天,而清洁城市则因获得了合理的碳排放量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可谓“多赢之举”。这个交易平台就是即将建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买卖的,自然不会是实物碳,而是碳排放权。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碳金融”业。

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排放物质,一旦披上金融外衣,不仅会成为一种便利的投资工具,而且将为金融手段进入管理城市排放开辟通道。

碳金融水到渠成

把碳的排放量打包转变为一种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并上市交易,通过市场方式实现城市间和企业间碳排放量的交易、流通和交易,并且让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获利,这就是发展碳金融真实意义。而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这样一种新型的金融交易方式变为现实。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于11月底在沪推出国内首只碳金融综合服务产品,从而以存管、清算和监管等方式,对碳交易资金进行有效的金融管理,并成为日后上市交易的金融产品,可谓水到渠成,因为此前的信贷服务实践中,已为碳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截至2008年3月底,兴业银行已经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浙江、福建等十一个省市开办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共发放贷款51笔,累计投放12多亿元;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147.4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12.85万吨。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服务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例如,深圳某公司曾开发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利用处理项目。该公司成功引进加拿大技术,将原先直接排放大气的温室气体沼气作为能源回收利用,并在梅州垃圾填埋场(一期)成功实施。但由于该公司资产规模小、经营收入少、资产负债率高、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二期项目拓展的中长期资金需求难以通过传统的贷款运作加以满足。为解决传统贷款模式遭遇的融资难题,兴业银行运用创新的思路和项目融资模式,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现金流作为贷款审批的主要考虑因素,并且根据项目实施的现金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选择还款期限,使还款时间与现金流收入规模、时间匹配,较好地解决企业还款压力问题。最终为该公司提供了三年期750万元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有关专家认为,发展碳金融业在我国市场前景广阔,蕴藏着巨大商机。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联合国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国际金融巨头垂爱

碳金融业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而在国际上的经验也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强,市场也愈发成熟,金融机构正大规模介入,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的同时,被称为“碳资产”的减排项目正成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投资银行及证券公司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看中碳金融业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在碳市场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些西方国家甚至专门成立了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融资和咨询服务。

最初金融机构只是担当着企业碳交易的中介机构,赚取略高于1%的手续费。但随着碳金融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基金看准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升值潜力而直接投资。比如欧盟排碳配额从2004年12月的不到9欧元上扬至2006年4月的最高32欧元,虽然中间也经历了较大的震荡,但是16个月里250%的增长幅度也让基金尝到了甜头。

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二氧化碳排放权批发市场的日益壮大让私人投资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零售商品的兴趣也与日剧增。巴克莱资本曾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荷兰银行、德国德雷斯顿银行也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

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摩根士丹利曾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各机构都竞相招兵买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雾霾查看更多>碳排放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