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水电新科普:河流生态修复

2014-01-08 13:30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水电工程引水式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织召开了专题技术研讨会,并颁布了生态流量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指南。随后,随着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颁布实施,提出了我国水电环保管理“十六字”方针,其中“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求一个流域要统筹考虑干支流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支流替代生境保护成为首要措施,河流生态修复就成为必然。

近十多年来,电站下泄最小生态流量成为最基本的要求。泄放方式包括电站基荷运行、生态泄水电站和专用生态泄水闸等。由于普遍的业主环保意识不高,且电站调度受电网控制,前两项措施往往成为空谈。专用生态泄水闸不但具有灵活性,而且可以满足生态调度的特殊流量过程要求,目前已经被环保部确定为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基本型式。

典型的如加拿大桥河上的Terzaghi大坝为一跨流域引水式电站,自上世纪60年代初建成至90年代初,导致坝下长约4.2千米的河段完全脱水,以及约40千米河段严重减水,从而造成了桥河下游段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特别是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地与洄游鱼类产卵场。1998年,他们提出了年平均下泄3立方米每秒的临时方案,下泄范围从最小2立方米每秒到最大5立方米每秒(约合多年平均流量的5%),各方对此达成了一致意见。自2000年8月开始现场观测研究,到2004年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靠近大坝河段的鱼类产卵量恢复到了估测的水平。

我国于2011年对三峡枢纽工程组织了为期4天的生态调度试验,出库流量从12000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19000立方米每秒,使得中下游不同河段水位持续上涨4-8天,“四大家鱼”产卵时间与历史自然涨水条件下响应时间一致,试验初步证明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产生了促进作用。

从我国水电环保技术看,河流生态修复的某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修复措施的落实方面与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对生态流量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局限于“最小生态流量”,甚至简单套用“多年平均流量10%”这一所谓的“标准”,忽略了生态水文节律和鱼类繁殖的基本要求。其次,河流生境修复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干支流开发与保护的多重关系需要协调。再者,河流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估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需要针对具体河流研究制订评估标准,另一方面需要组织有效的力量进行长期定点观测研究。再者,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加大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力度的同时,组织研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以某些典型河流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河流生态修复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逐步达到管理上的协调统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河流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水电工程查看更多>引水式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