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大亚湾核电站为何入选教科书(图)

2014-02-18 09:38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关键词: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站建设核电运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年前的2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成为我国内地首个投产的百万千瓦级商业核电站。肩负着我国“核电起步”历史重任的大亚湾核电站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奠定了我国核电发展今日的基础与格局。

一说起深圳大亚湾核电站,许多人都会加一句说明—教科书上有讲过。是的,绝大部分人对大亚湾核电站的了解都是从课本而来的,可以说,大亚湾核电站已经深深印入了许多人的脑海中。

大亚湾核电站1号核岛。1994年2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资料照片

核电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就像现在人们都喜欢谈论歼-20、嫦娥三号和高铁一样,20多年前,核电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那个年代,这个梦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核电站”与“两弹一艇”形成的巨大反差—1964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发射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节奏,一般研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可以设计出核电站,但中国的这一步却迈了将近30年,直到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1994年4月商运),我们才搞出了核电站,比西方足足晚了几十年。而且,中国内地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只有30万千瓦,和国外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比起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大亚湾核电站在教科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应该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应该从1978年开始说起。当时中央决定引进法国的技术,在中国建设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最开始的选址是苏南(今江苏省江阴市),而由于种种原因,苏南核电站没有成为现实,反而是敢为风气之先的广东异常积极,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将核电站的建设最终敲定在了大亚湾。

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的核电站建设,是改革开放中一个标志性工程,或者可以称为破除思想桎梏、打开国门实行开放的里程碑。

大亚湾核电站在改革开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是源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中国当时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这个项目成功与否,是检验中国是否能真正对外开放、能够与世界融合的试金石。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40.72亿美元,而在当时中国全国的外汇储备仅区区1.67亿美元。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大亚湾核电站改变了大型基建项目坐等国家投资状况,从中国银行贷款3亿美元,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出资1亿美元)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在国家提供担保的前提下,通过设备出口国政府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了剩余所需的90%资金,并用核电站建成后的发电收入偿还贷款。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从来就不是刚刚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自己的事儿—大亚湾核电站一开始的筹建领导小组组长是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王全国(当时有省委第一书记的设置),谈判时的协调小组组长经国务院批准,为时任水电部第一副部长的李鹏,而主持核电站指挥部工作的则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一直受到小平的关怀,在与香港中华电力签约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后,小平亲自会见了中华电力的董事长嘉道理勋爵,并相约核电站投产后,两位老人一起去看;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的香港百万人反核风波中,小平一锤定音,核电站还要搞。

1984年,小平亲自发出指示:“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深圳核电站的同志要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这样的定位,无疑将大亚湾核电站看成了深圳经济特区能否办成功的衡量标志之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亚湾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站建设查看更多>核电运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