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解读长江三峡工程十年运行情况(图)

2014-03-05 08:58来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关键词:三峡集团三峡工程三峡枢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录》表明,自2003年开始发挥发电效益以来,通过精益运行、精心维护,三峡电站电力生产可靠性指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6291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地区及广东省的用电紧张局面,支援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提高电站的综合发电效益,三峡电站根据机组运行工况及上游实际来水情况,采取了节水调度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增加发电量。2008年至2012年,三峡电站节水增发电量221.5亿千瓦时,水能利用提高率达5.55%,其中汛期累计滞洪调度增发电量超过140亿千瓦时。

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实录》称,截至2012年9月9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煤约1.98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5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4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53.4万吨。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对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水电具有较好的调峰和调频效益,有利于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三峡电站参与电网系统调峰运行,缓解了电力市场供需矛盾,改善了调峰容量紧张局面,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5年间,三峡电站的调峰容量提高了325万千瓦,增幅达85%。

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三峡工程输变电稽察组组长张德楠评价说,三峡建设者应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加快重点电源电网建设的要求,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西部交流融通的纽带

三峡工程的通航效益十分显著。三峡船闸的运行,让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极大地带动了库区及沿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实录》显示,三峡水库蓄水后,上游江面明显变宽,水深大幅增加,长江干流宜昌至重庆660公里河段的航道等级从三级升级为一级,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葛洲坝枯水期出库最小通航流量和航道水深显著增加;船舶载运能力明显提高,单位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库区船舶标准化、大型化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使得水运成为库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据统计,目前,重庆地区水运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其中近8万人来自三峡库区,依赖水运业的三峡库区煤炭、旅游、公路货运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50万人以上,水运业及其关联产业吸纳了库区200多万劳动力。由于蓄水后水位明显升高,三峡库区大部分码头作业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一批现代化的新码头陆续兴建,改善了库区港口货物运转环境,为构建现代化的库区水运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自三峡船闸通航以来,中国三峡集团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先后采取了多项工程和管理措施,提高了船闸的管理水平,拓展了通航效益,船闸运行效率和通过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3月,中国三峡集团组织开展了三峡船闸通航近9年来的首次岁修工作。本次岁修突破了国内外大型船闸检修的传统模式,仅用20天时间就安全完成了全部检修任务,极大缩短了检修停航时间,确保通航效益的充分发挥。

统计表明,自2003年6月投入运行以来至2012年,三峡船闸已累计运行83788闸次,累计通过货运量5.5亿吨,加上翻坝转运货物,通过三峡枢纽的货运总量达6.5亿吨,是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后22年过闸货运量2.1亿吨的3倍多。2011年,三峡船闸通过货运量突破亿吨大关,为蓄水前葛洲坝最大年货运量的5.6倍,提前19年达到并超过2030年单向5000万吨的设计通过能力指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评价说,三峡船闸年货运量快速增长,充分印证了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航运的巨大推动作用,三峡工程已真正成为东中西部交流融通的纽带。

泥沙情况好于预期

泥沙淤积问题曾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水库寿命以及航运等方面。三峡工程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针对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来沙、水库淤积与长期使用、库尾淤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预测成果。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泥沙监测成果显示,库区及下游泥沙冲淤满足或优于原设计成果。

由于三峡入库泥沙较初步设计值大幅减小,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大为减轻。《实录》称,根据三峡水库入库与出库沙量之差,在不考虑区间来沙的情况下,2003 年6月至2012年12月,三峡水库泥沙淤积14.37亿吨,年均淤积1.44亿吨,仅为论证阶段的39%左右,水库排沙比为24.4%。

今年1月10日,长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三峡水库蓄水10年来,泥沙淤积量仅为预测值的四成,这有利于延长水库使用寿命,保证水库防洪库容的全面发挥。

为了应对三峡水库库尾泥沙淤积,中国三峡集团通过适时增加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加大库尾河段水流速度等方式,增大消落期库尾走沙能力,减少泥沙对库尾重庆江段的淤积。

2012年和2013年,三峡水库均实施了库尾减淤调度试验。结果显示,调度试验效果明显,可有效缓解库尾重庆江段的泥沙淤积。

生态调度效果显著

水库生态调度是当前国内外大型河流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举措,即通过改进水库调度方式,制定合理的大坝调度规程等方法,弥补或减缓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大家鱼”是我国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其自然产卵繁殖需要适宜的水温和水流条件。天然情况下,要到每年的4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才能达到这样的水温条件。中国三峡集团和有关单位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采取一定的水库调度措施,形成“人造洪峰”,为“四大家鱼”产卵创造合适的水流条件,即在“四大家鱼”产卵期,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在长江中游产生持续上涨的洪峰过程,以促进四大家鱼产卵繁殖。

2011年6月,三峡水库首次开展生态调度试验。期间,三峡水库通过控制下泄流量,为下游创造持续涨水过程。2012年5月至6月,三峡水库实施了两次生态调度。结果显示,生态调度试验促进了“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三次生态调度过程中均监测到四大家鱼产卵现象,根据监测结果推算,2011年和2012年两年生态调度期间的总卵苗数分别为1.31亿粒和5.15亿粒。

今年1月10日,长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三峡工程自2011年起实施的生态调度试验达到了预想结果,四大家鱼“鱼卵汛”多次出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集团查看更多>三峡工程查看更多>三峡枢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