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两会话题:雾霾倒逼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2014-03-07 10:19来源:中电新闻网 作者:彭源长 徐秋玲关键词:雾霾清洁能源新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解决雾霾的根本出路在于管住人、减排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雾霾天气有三方面成因,一是中国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产业较多,如水泥、制造业、钢铁等行业,在华北地区分布较多;二是和大规模建设有关,工地上未覆盖苫布造成扬尘;三是汽车尾气也增加了细微颗粒物排放。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气象是外因,排放是内因。目前还有很多人强调雾霾是气候因素造成的,认为只要有风,就不会有雾霾。

这种认识没有抓住根本。雾霾的形成,有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根本问题还是污染排放过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VOC等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在极端气象条件下,汽车污染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排放等人为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而改善气象、地形等客观条件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想解决雾霾问题,根本出路仍在管住人、减少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河北空气污染如此严重,根子在于传统发展思路:速度最重要,忽略了环境承载的溢出成本。因此,治雾霾关键在于转变思路。去年12月,河北提出绿色崛起。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压减过剩和“两高”产能,一方面改变考核机制,今后评价各地的发展,不再以GDP增速排名次,而看财政收入、群众收入、环境指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让我们重新反思今天我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这些问题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了,我觉得我们这种环境污染就可以大幅度地下降。我们需要一种绿色GDP。

“政府加市场,双管齐下调结构控总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重典”治霾,各项措施陆续出台。治霾能否有成效,其关键在于联防联控。一方面是包括汽车、燃煤、油品等各行业联手控霾。另一方面是区域联防。光是北京行动没用,需要发动整个河北、山西的力量;光是广州也没用,整个珠江三角洲都需要联合布控。

中国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我国产业布局存在问题。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带有污染性的工业,钢铁、焦化等重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钢铁产业的区域型高度集中,也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治理雾霾,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布局,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关闭或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如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难点在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要加快推动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并尽快覆盖到煤炭等主要能源品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中国资源性产品当前的价格根本无法向社会传递资源紧缺、能源供应不足的信号。由于能源成本低,出口产品中很多是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比如钢材每年出口量就在五六千万吨。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我们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 推进新能源革命。新能源的市场潜力非常大。比如今天的城镇化,如果按照生态能源来设计,我们城市的污染会大幅度的下降。有院士测算,在未来二十年,新增建筑可以节约三个三峡水电的发电量。

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优化能源结构,创建生态城市。生态最重要的特点是“循环”,强调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化再生,注重社会、经济与自然的良性生态循环,并不是简单地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雾霾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