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评论正文

环保朝阳产业怎样才能朝气蓬勃?

2014-03-12 09:47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陈湘静关键词:环保产业脱硫污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由于缺乏对地方环保投入的硬约束以及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的不匹配,地方环保投入还明显不足,有赖于政策机制的理顺。而环境税费改革正在推动治理成本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分担传导机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两会”期间透露,环境税已进入立法程序。“总的思路是要高于现有排污费至少一倍以上,逐步要达到弥补污染治理成本的水平。”

而在市场参与的环节,环保产业对支付模式的确立非常依赖,即必须在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等原则指引下,明确治理责任,确定付费主体。

水务与垃圾处理市场的快速发展成熟,正是因为在这些领域政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支付体系;而土壤修复、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农村供排水等潜在的巨大市场,呈现“看着吃不着”的窘境,也是因为支付体系缺失,导致治理需求与服务供给方无法实现对接。

减少行政干预,制定并遵守合理规则

恶性竞争、低价竞争等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环保产业、企业,政府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的抓手是行政审批还是利用市场机制,选择已经逐步清晰。

不久前,国务院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包括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甲级资质认定的行政许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运营资质的行政审批将逐步退出舞台,但对环保运营市场的规范、企业的监管,亟需从市场角度探索有效机制。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在多年前就呼吁对环保企业实施业绩管理。“将其承担的污染治理项目进行公示,真实的口碑将形成天然的优胜劣汰。”他认为,运营资质取消后的管理重心将会是业绩管理。

而“两会”前夕,环境商会在推动工业治理第三方运营时,也就规范市场竞争提出建议,通过建立运营企业“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管理。“建议政府监管部门根据监管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公司的运营成效,对未能达标排放达标排放的公司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对未按期整改或恶意偷排的,将列入负面清单。”

而对较早开展第三方服务的环评领域,环保主管部门正在加大规范市场的力度,约束政府行为成为重要内容。

“两会”期间,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或向建设单位推荐环评机构。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分利;严禁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备案等方式设置准入条件,限制外埠环评机构在本地承接环评业务。鼓励建设单位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环评机构。

政府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将带来行业健康发展。但作为服务购买者、与市场的合作者,政府自身也要遵守”规矩“。

对很多环保企业来说,地方政府拖欠费用、合同违规的行为屡见不鲜,令他们颇感苦恼。有的企业直言,他们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未来也不希望再跟政府直接”打交道”。

近年来,政策层多次强调鼓励民间资本介入供水、污水处理、电力、垃圾处理等公共事业领域投资,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公私合营机制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特许经营法律和制度体系,政府、市场双方行为都未能得到有效的约束。

目前,相关的立法进程正在加快。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业界对此颇为兴奋,急切盼望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明确合作关系,规范采购、供给行为,保障企业权益,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脱硫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