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化之路还有多远

2014-03-26 10:22来源:中国生态修复网 作者:熊艳菊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场地修复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用市场机制解决资金难题

在资金方面,国家每年投入的几百亿资金能解决中国的土壤修复问题吗?环保部一官员在讲话中表示,修复污染场地,需要大量的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在融资、信贷等各个方面创新。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美国超级基金的一些运作方法。

市场化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剂良药,但这剂良药要怎样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吸引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在于该产业是否可以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而这一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钱”景有多好,而是由谁来付费。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主要包括由政府付费的景观整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满足居住用地环境标准所开展的场地修复。后者所需修复的土地多为直接购买化工石油等产业的工业用地。一些污染地块在土地出让时已明确了是需要治理的工业用地,在价格上已经把土地修复成本考虑进去,所以名义上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修复工作,但实际修复成本仍然是原企业承担,符合政府一直强调的“谁污染谁付费”原则。这两大市场因为付费者明确而迅速被开发出来。

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一些历史遗留的“毒土地”谁来埋单?政府如何在责任不明晰情况下实施污染者付费,而不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污染企业买单,成为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瓶颈,也是国内环保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产学研结盟的趋势

政策的长期利好,会使更多的企业涌入到土壤修复领域,可以预见,一批实力不够的企业将面临淘汰赛,一批资金雄厚、技术过硬的企业将面临发展机遇。

一些企业选择“抱团赢天下”。去年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会(E3)成立,这个由由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三家联合发起成立。E3立足行业顶层设计,为国家层面在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标准规范出台等活动提供支持,在市场方面,E3将牵头规范企业准入制度和技术评估推广,实现行业引领作用。

走联盟路线的并非E3一家。北京东方园林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签约,实现顶级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在资金和技术研发上形成互惠互补,共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建立顶级生态科研智库,打造生态多学科合作平台的布局。

行业经历洗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对现有土壤修复领域的科研、设计、工程、产业、人才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各重点企业、机构形成产业联盟,打造专业和高端的土壤环境修复平台,使重要资源得到共享,或许是行业的选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场地修复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