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核”风劲吹 春意盎然

2014-04-04 10:09来源:中国核工业报关键词:华龙一号内陆核电核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进入三月,春意渐浓。从月初全国“两会”上发出令核工业界感到无比振奋的信号,到月底习近平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高调宣示中国“核安全观”,一个个“高大上”话题浮出水面;从中核集团公司全面解析国产核电品牌“华龙一号”的前世今生,到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一项项业界的进展鼓舞人心。一阵阵强劲的“核”风吹动着核工业的一池春水,泛起一串串涟漪,激发着春天里蕴育出的新希望。

一年一度的“两会”堪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于核行业发展更具有指标意义。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首次出现“开工一批核电”的提法,无疑为关注核电行业未来走向的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事实上,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发展共识,而在这一进程中,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角色也将得到进一步突显。对于目前仅占全国发电量2.1%的核电行业来说,要实现2020年在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核电规划目标,今明两年就要新开工建设10台机组。另外,“十三五”期间,还需要平均每年开工建设6台机组。为此,中国核工业界正在摩拳擦掌、厉兵秣马,如饥似渴地等待着每一个启动的信号。

也正是在“两会”前后,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华龙一号”越来越多地回响在人们耳边。作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代表着一代中国核电人的骄傲。“我们起这个名字主要的目的就是长中国人的志气。”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3月7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时如是说。而随后中核集团公司于3月11日举办记者座谈会,把“华龙一号”的技术特点和研发历程阐述得淋漓尽致。据介绍,“华龙一号”堆芯选用的是中核集团公司自主研发技术的177堆芯,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公司开发的CF品牌;而在具体项目上,又可根据客户需求,配上不同的个性化的辅助安全系统。

“两会”期间,1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从而把对于“华龙一号”的期许推向了新的顶点。提案中称,由中核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共同研发的“华龙一号”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启动施工设计,未来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核电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产品之一。应把“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当前及未来10年核电“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品牌,国家应尽快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增强国外客户的信心,加速“走出去”步伐。有心人不难发现,在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正在不断加大核电外交力度的今天,“华龙一号”就像以往的中国核工业一样,承担的将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使命。用孙勤的话说,“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都把核电出口作为政治外交的一种手段。”国内的几家核力量应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到海外去“与狼共舞”。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等人的应和。

而久为业界所牵挂的内陆核电站重启建设话题也在本次“两会”上得到了新的回应。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禹民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关于“准备将内陆核电恢复起来”的表态中,人们已经嗅出了内陆核电站有可能列入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气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龙一号查看更多>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