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环境服务业岂能望梅止渴?

2014-04-08 13:27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湘静关键词:环境监测先河环保污染源监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而作为环境监测服务购买者的山东并不“孤单”,四川等地也在进行着相关探索。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环境监督管理必须的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前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软硬件方面压力很大。现在列为政府购买的环境技术服务,交给更具上述条件的企业去做。这已经不是环保产业界人士的“空谈”,正在一些地方正在变为现实。

而记者了解到,环境监测引入社会化服务也已经成为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稳步加以推进。

环境服务业弱小的根源在机制

宏观政策向好,未来空间潜力巨大

根据第四次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的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环境服务业规模为1706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但在胥树凡看来,环境服务业才刚刚起步,服务体系、服务模式还非常不完善,未来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我国环境服务业目前还不能为环境管理向质量改善转型提供足够强大的支撑。”胥树凡评价说。而他将这一现状的原因归咎于“体制机制的制约”。他说,环境服务业发展受到现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影响,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的需求市场。“市场化水平低下,缺乏充分的竞争,极大制约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而自去年以来,宏观政策的变化已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创造了“绝佳机会”。胥树凡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要素,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原则、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些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扫清了障碍,准备了条件。

在会上,胥树凡透露,相关政府部门正在酝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有不少推进环境服务业、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容。“企业今后不能仅仅生产产品,而是要把产品当做服务的工具,提供社会服务的工具。”

相关链接

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市场不规范

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尤为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效率和绩效不高。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政策机制不完善

优惠政策不配套,现有政策没有执行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执行力;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测查看更多>先河环保查看更多>污染源监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