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石油改革:为何分、如何分?

2014-04-21 16:32来源:能源评论 王晓夏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中石化中石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解禁炼化环节

与上游勘探开发不同,炼化属于充分但不公平的竞争性产业。

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拥有了超过6亿吨的石油炼化产能。以至于在今年的两会上,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还曾表示出对当前炼油产能过剩的担忧。但在其中,有5亿吨是由国有企业来贡献的,只有1亿多吨来自民营炼化企业。

因为没有资质和准入门槛,任何资金充足的民营企业都可以涉足这一行业。然而尴尬的是,这个看似开放的市场,实际上却被原材料扼住了喉咙。

根据《原油、成品油进口组织实施办法》,原油、成品油一般贸易代理进口企业由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目前原油、成品油一般贸易代理进口企业共有四家,即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石化联合公司、中国联合石油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

其中,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是现在中国中化集团的前身,中国国际石化联合公司是中石油的子公司,中国联合石油公司是中石化的子公司,珠海振戎公司更是直接归国资委领导的中央国企。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尽管民营企业在炼化领域并没有遭受到行政垄断的直接影响,但是上游资源开发领域和进口权利的国企垄断直接导致民营炼厂生产的关停被掌握在了国有企业手中,这无疑使得民营炼厂在与国营炼厂的直接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下风。

在民营企业之外,炼化产业中的另外一股力量也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外资企业。埃克森美孚、壳牌、BP、巴斯夫、道达尔等世界知名的石化巨头均已在华投资建厂。这些跨国石化公司往往拥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因此,它们在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上基础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依靠技术领先优势,在精细化工、功能化产品等高端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在某些产品领域形成“垄断”。

但是,这些国际石化巨头往往在国内都是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等大型国企合资建厂。因此,这些炼化厂并不需要像民营炼厂一样担忧原料来源的问题。

在激烈的竞争中,目前国内炼化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按照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的说法,到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可以达到7.4亿吨,2020年将达到9.1亿吨,但平均开工率才67%。

根据计算,以2013年的成品油需求量2.86亿吨、国内炼厂平均开工率80%推算,2013年国内需要的炼油产能在5.21亿吨,产能过剩达到1.72亿吨。以油品升级为依托的炼化产能淘汰已经势在必行。如果最终大批缺乏充足资金、技术水平和原料来源的民营炼厂被大量淘汰,那么对于整个炼化产业的垄断破除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信息。

因此,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必然是放开原油进口权,这将激活中国炼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自然淘汰实力较低的过量产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混合所有制查看更多>中石化查看更多>中石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