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土壤修复路漫漫

2014-04-29 09:57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土壤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壤修复路漫漫

在污染难根绝的同时,土壤修复又进展缓慢,令人忧虑。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日前向本刊记者披露,该机构近期对一种名为“膨润土”的粘土矿物进行改性研发和筛选,研制出代号为“Mont-SH6号”的钝化剂,能够将土壤中的镉、铅、铜、锌等污染物从活性状态转化为固定状态,降低其可移动性和生物毒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进入农作物。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该项目团队对“Mont-SH6号”材料进行了盆栽和野外场地的小白菜模拟修复试验,以及两期盆栽水稻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产出的小白菜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均有明显降低。

“以重金属镉为例,使用修复材料后,盆栽小白菜的镉含量对比降幅在35%到83.9%之间;野外场地平均降幅超过30%;稻米中镉含量对比总体降低了90%以上。”不过,项目团队负责人赵秋香说,尽管阶段性成果喜人,“Mont-SH6号”离产业化应用仍然有几年的距离,“至少需要进行两年左右的大田试验,另外还要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广东环保、农业和国土部门相关工作几乎都处于起步阶段。以农业部门为例,《广东省农产品(000061,股吧)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作方案》刚上报农业部;国土部门针对珠三角主要重金属污染类型开展的“粘土矿物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目前只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效果”。对此,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土壤修复进展缓慢这一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全国性,与当前我国整体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技术不完善有关。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出台,从国家到省级对土壤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体系还很不健全,也缺乏污染环境修复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等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依据;同时,科研机构现有的污染修复技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适宜的技术研发和筛选以及大范围示范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不足,这些都妨碍了地方推进相关工作。

刘文华、曾思坚等说,要在公众信任和实际治理成效间形成有效对接,关键在于破解各地土壤污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污染严重的土壤要严格禁止农业生产并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影响程度不确定或较轻的土壤,各地政府要在土壤污染状况清晰公布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污染区农作物的流向。

从长期看,国家有关部门应帮助、督促地方用信贷、税收等市场手段督促企业主动减少各类污染排放,率先严格治理已有的各种污染。同时,可考虑扶持和鼓励广东率先打破部门分割,统筹各方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完善覆盖国土、农业、环境等各领域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率先建立起土壤污染的行政问责制度,为全国范围内谋求土壤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