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市场正文

绿色建筑配备能效医生

2014-05-06 09:55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蔡新华 刘静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过一一对症下药,进行节能改造并加强运行管理后,这样一栋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一年减少111万千瓦时的耗电量。

据了解,目前腾天开发的这一个平台,已是上海市规模最大、运行最成熟的建筑能效监控平台。自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接入楼宇已达到180幢,其中长宁区内商务楼宇152幢,占到长宁全区建筑能耗的90%以上,基本实现了区域的全覆盖。这152幢楼宇平台每年可参与管理数亿千瓦时电能消费,已经有约30%的建筑采集到了比较完整的周期性能耗数据,在有针对性地改善运行和技术改造后,平均节能率达到20%。

政府埋单如何走向市场化?

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需要靠市场化运作,当前物业积极性不高,需要尝试新模式

模式虽好,但张帆仍有困惑:平台推广初期,基本上是由政府埋单的。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专门发文要求,把平台建设和安装楼宇能源分项计量系统作为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做工作,而且专门安排了专项基金,制订了相关补贴和奖励政策。“政府埋单在前期平台建设和推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要把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长期地坚持下去,是一定要靠市场化运作的。”

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平台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商务楼宇日常能耗管理的主体是物业,但能源收支费用都不在物业。通常物业只赚取固定的管理费用,其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进行节能管理。

“目前,除了安装分项计量装置,我们平台的很多应用都是免费供用户使用的。未来,我们也会开发一些增值服务,进行一些应用升级,提供给用户更加专业的报告和咨询,这些都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张帆说。

据悉,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在进行一些模式研究,比如将物业和业主利益捆绑,物业公司若能帮助楼里的业主把费用降下来,那么可以按比例提取相应的奖金等等。这些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已经尝到了“甜头”的业主,开始主动购买增值服务。据张帆透露,目前已经有两三家公司签约,同时还有几家在洽谈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节能查看更多>绿色建筑查看更多>节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