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市场正文

绿色建筑配备能效医生

2014-05-06 09:55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蔡新华 刘静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节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而绿色建筑以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优势,正以良好的势头迈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

不过,这些建造设计之初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建筑,运营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继续获得“节能勋章”绿色运营标识。绝大部分项目的“绿色荣誉”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水土不服”。

那么,如何保证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绿意盎然?上海近年来试水楼宇能耗实时监控,为绿色建筑“把脉、诊治”,帮助绿色建筑真正成为“常青树”。

设计有硬伤 运维跟不上

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忽略具体应用;后期绿色运营维护几乎为零,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大体分“两步走”:设计草图中具备各种各样的绿色技术,建筑施工中“挂上”节能设备,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待项目建成后运营一年再评估达标,才获得绿色运营标识。目前,国内大部分绿色建筑迈出了“第一步”,却难以踏出“第二步”,仅仅戴上一顶绿色技术的“帽子”。

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幢办公楼在绿色设计之初,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滨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结果,整幢大楼几乎开不了窗,全靠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来调温,不仅先期绿色技术成本投入高,后期用能成本也高。

无独有偶,上海市一幢“绿色老年公寓”,每栋楼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集热储热,集热器和水箱均放置于屋顶,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龙头就有温度适宜的热水流出来。投入实际使用后,技术却几乎全部失效。因为,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热水量很小,甚至一些老人洗澡时会去公共浴室。辅助热源、循环泵很多时候都在空转,即使每吨15元的热水费用,仍然抵不过飙升的能耗成本。

类似这样绿色技术“纸上画”、绿色应用“墙上挂”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研讨会上,专家纷纷指出,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却忽略具体应用及使用者习惯,后期绿色运营维护更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建议,尽快建立并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建能效监控平台 对症下药

采集周期性能耗数据,有针对性地改善运行和技术改造

如何才能监控绿色建筑运营期间的能耗情况?上海近年来开始试水应用低碳发展能效监控平台。

平台开发建设实施方、新长宁集团旗下上海腾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介绍说,监控平台就好比能效“医生”,可实时为商务楼宇进行“号脉”检查。

“这些操作都很简单,即便是对建筑节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轻松利用平台信息来管理建筑能耗并实现节能降耗。”张皓说。

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商厦为例,监控平台对其进行诊断,发现商厦在运营中存在着空调水泵输送能耗过高、各区域空调供给能力不均、商厦过渡季节空调耗量偏大、部分设备运行和开关机时间不固定、操作不严格等问题。虽然都是一些小毛病,但日积月累,却在不知不觉间消耗着大量的能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节能查看更多>绿色建筑查看更多>节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