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缪德明:核电装备制造业--现象与思考

2014-06-03 09:41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关键词:核电装备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缪德明:上海电气集团核电部总工程师

随着核电国产化战略的推进和核电项目批量性启动,核电装备集团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规划、以扩能为目标的基地建设、以项目为依托的产业推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核电装备批量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的三年。虽然福岛核事故一度动摇了全球核电市场预期,但中国核电环境依旧给了国内核电装备业这三年的“缓冲期”,使之能有机会为践诺当初的核电装备业发展战略而初试锋芒。福岛核事故三年后的今天,回顾三年历程,省悟其间的进退得失,思索未来的取舍缓急,这样做,不无裨益。

装备集团发展战略遭遇挑战

2006年开始,核电建设进入批量化、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核电装备制造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通过秦山二期翻版、岭澳二期和巴基斯坦恰希玛二期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了核电队伍、生产设施和管理文化;通过红沿河、宁德、福清等二代改进项目建设,形成、固化了批量生产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制造和管理体系;通过三门、海阳AP1000和台山EPR项目建设,三代关键设备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开始显现雏形。国内核电制造产业化发展的业务构架基本形成,核电装备国产化基本跟上战略发展的步伐。通过这一时期批量项目的依托,以核电重型装备国产化为突破口,推进了科研开发、产品试制和产能扩充,实现了核电关键设备的批量供货,为国家核电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福岛核事故之前,业内当时一般的共识是:核电市场发展规模将会是每年开建10~12台百万千瓦机组。在研究国际核设备产业格局和国内核电发展战略基础上,以强化或延伸核电主设备供应链能力为重心,核电装备集团纷纷推出资源重组和战略扩张的举措。经过这一轮战略扩能,国内核电装备能力大幅上升。据国家能源局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国内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能力均为10台(套),蒸发器27台,主泵30台,汽轮发电机组15套。

福岛核事故的突然发生,增加了核电产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外部环境的困难度,使刚显现的核电高速发展态势戛然而止。

在经过一年半核电项目“休眠”之后,随着《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修订,政策趋于明朗,核电装备业受到的影响得以廓清。

经梳理,当时的直接影响是:

1.由于明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前几年企业投入较大、已开发成功并日臻成熟的二代改进设备制造技术和经验将失去直接应用机会。

2.由于明确“十二五“时期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与三个内陆核电业主签订的合同估计要推迟三至五年。

3.由于出台的中长期规划目标远低于前阶段产能大增时的业界预期,后续订单只是国内产能的一半左右。

装备集团核电集成发展战略遭遇挑战。

原标题:缪德明:核电装备制造业--现象与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装备查看更多>上海电气查看更多>核电设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