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碳交易僵局

2014-06-13 13:25来源:中国产经新闻网作者:郭航 郝艺关键词:碳交易节能减碳二氧化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策诉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碳交易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机制,目前的机制建设并不健全,举例来说,对于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份额应该怎么分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交易市场需要逐步完善,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必然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尤其是碳排放指标的分配、碳盘查标准的建立。

“碳交易目前发展很不好,虽然碳交易的门槛本身很低,关键在于现在缺少一个大氛围,首先对碳排放要有一个更为严格的控制,而这种控制现在还没有。”林伯强指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希良说,碳交易市场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和安排,不断建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法规和配额分配制度,以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监测、核证体系为支撑,以强化监管和规范交易为保障,形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市场规范”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张希良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强碳市场运行的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市场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管理细则,适时推进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地方立法;二是加大对企业节能减碳的支持。

“碳交易必须要有强制性”,林伯强补充强调,今后的碳交易发展,肯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如果政府的强制力度不够,那么碳交易想要做成会很难。比如,给了企业一定的碳排放份额,但是企业依然选择不卖,这样的僵局造成交易困难。

从区域到全国的跨越

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每个试点交易所都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但是,没有统一市场的碳交易难免会出现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与能源团队主管宋然平举了一个例子,一家水泥厂,放在广州,或者北京、深圳、武汉,因为适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可能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按照上海碳交易市场的规定,上海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发放,允许存储,不允许预借。湖北的碳市场规定,企业碳排放配额当年不交易就要清零。这两个试点之间的交易难以顺利进行。

张希良也说,目前每个开展碳交易的试点交易仅局限在本城市内部,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同产业间、产业内不同企业间差异性小,容易造成企业间供需极不平衡,无法形成活跃交易的市场状态。

王健表示,未来的发展中须打破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建立中国碳市场制度体系,营造出更大的市场。

据孙翠华介绍,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已经启动,计划3年左右时间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但建设这个市场,核心是分配的方法和标准,还有管理办法,报告制度的建立,交易规则的制定等等,但最重要是管理办法法律地位的问题。

在现有的7个试点中,有金融发达的上海,有工业发达的广东,有中西部的湖北、重庆,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说,由于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诸多复杂问题,短期内不同省市之间很难实现互连,继续增加试点省市,只会形成更多独立分散的小市场,对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意义不大,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王健认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需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对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选择,需要使基础数据的收集方法、渠道等规范化,以增强企业对交易的信任度。

林伯强指出,在未来碳交易做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中国政府的态度。对于未来碳交易的发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要求减碳,必然伴随成本的增加,增加的成本需要有人来承担。尽管有买方和卖方,但最后还是整个社会来承担,社会人应该承担多少是极为复杂的事情,这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

原标题:碳交易僵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节能减碳查看更多>二氧化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