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政策正文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科研工作方案 (2014-2017年)》

2014-06-16 11:35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余热发电节能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提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技术水平

11.支持整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基础设施和运营保障平台研发。加大整车优化和电动汽车全新平台开发力度,采用全新车身轻量化结构降低整车重量,采用高效电机提高整车驱动效率,提高成组电池能量密度。优化整合零部件供应体系,对电空调、电制动等关键零配件性能进行提升,实现整车成本下降,提高整车性价比。采用人车交互系统与智能交通、停车诱导平台、信息系统进行互联,提高电动车的使用价值。完善公共领域运营保障平台、智能充换电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开展电动汽车风险监测分析,研究和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远程监测平台和管理机制。

牵头单位:市科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质监局

12.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监管水平。研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车用燃油地方标准和汽油车车载油气回收系统相关标准等。开展在用车检测方法和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政策研究,提高监管水平。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交通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区县政府

(四)推动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

13.加快实施对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开展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调研,加快重点污染源单位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研究推广低浓度烟气自动监控系统和超声波烟气流量计量技术,准确监测重点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科委、市质监局

14.研发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研制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发高性能催化剂载体,制备适用范围广、处理能力强的新型纳米稀土氧化物催化剂。开展加油站在线监测系统及车载油气回收技术研究,研发工业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通过技术示范,带动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安全监管局、各区县政府

15.治理固定燃烧源氮氧化物污染。研制燃气锅炉低氮及超低氮燃烧器,开发与之匹配的锅炉主体及控制系统,形成低氮及超低氮燃烧锅炉成套装备。开发低温脱硝催化剂、余热回收与脱硝一体化等装置,减少燃烧设备氮氧化物排放。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市政市容委、各区县政府

16.控制氨排放。摸清氨排放源(畜禽养殖、化肥施用、移动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的排放特征及活动水平,开展典型区域环境监测,提出氨减排控制对策,开发重点源氨排放控制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市政市容委、市农委、市农业局、各区县政府

17.治理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筛选滞尘效果良好的植物种群,开展绿化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在重点区域试点推广多效抑尘剂,开展施工扬尘在线监测。推动装配式工业化住宅部品部件开发,提高预制化率,并重点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进行推广。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市容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区县政府

18.减少餐饮油烟污染。检测分析现有油烟净化产品,优选和推荐一批性能良好的餐饮油烟净化设备进行推广应用。制定更加严格的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攻关餐饮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开发模块化、易维护的油烟净化设备。在餐饮聚集区域试点建设一批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市政市容委、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工商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消防局、各区县政府

19.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和引导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选择典型工业开发区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排的清洁生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展生态化、循环化设计和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科技样板工程。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

协办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县政府

(五)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20.加强对造林工程的技术支持。围绕百万亩造林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筛选出一批适应平原地区的低耗高抗多功能造林植物品种,应用推广环境友好型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适应不同立地条件的景观生态林营造建设技术,探索规模化造林抑尘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平原造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牵头单位:市园林绿化局

协办单位:市国土局、市气象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各区县政府

21.加快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开展生态效果优良的植物品种筛选、扩繁及应用研究,开发适应我市气候条件、抗旱节水和可工厂化繁殖的植物品种。建设园林绿化优良种质资源数据库、资源圃及优良植物基因库。培育对空气污染及干旱具有较强抗性的迟落叶树种和地被植物品种,驯化及繁育优良乡土树种。

牵头单位:市园林绿化局

协办单位:市科委、市农业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各区县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完善市科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着力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问题。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分工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二)坚持需求导向,加快技术应用。以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建立科研成果共享机制,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发挥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组织新技术新产品的综合集成、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促进环境管理与技术发展联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凝聚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财政资金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集聚,吸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应用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余热发电查看更多>节能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