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国际正文

伦敦雾霾

2014-07-02 10:59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苗千关键词:伦敦雾霾空气污染煤炉烧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空气污染对于人的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污染严重的时期伦敦市民的死亡率总是会显著上升。1873年12月7日至13日的一场大雾,使得当时伦敦居民的死亡率上升了40%,此后伦敦城中的严重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频繁: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12月和1948年11月,伦敦城的浓雾都曾经使当月市民的死亡率较之平时有明显的上升。而在伦敦城中受到空气污染影响最严重的,又当属居民聚集、工厂林立并且地势较低的贫民聚集的东区。

早在1952年的伦敦雾霾灾难之前,英国人就认识到了空气中的烟雾对人的影响,而且早就把燃煤和空气污染联系起来。在13世纪就曾经有皇家公告禁止居民燃烧海煤。在1661年,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曾经向查理二世提交了一篇论文,论述伦敦城中的空气污染将缩短伦敦居民的寿命。但是伦敦市民为了度过漫长而湿冷的冬天,除了用煤炉烧煤在家里取暖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煤烟也只能排放到空中。

鉴于伦敦城内被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空气,在1819、1843和1845年,英国政府都曾经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伦敦空气污染情况。通过调查,英国官方虽然很早就了解了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们的健康,但是一直没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有的调查结论建议禁止居民燃烧黑烟煤,有的调查报告则建议限制工厂中产生蒸汽的熔炉,这些提议在当时的伦敦城都无法有效地被执行,因此人们对于伦敦城的空气质量普遍感到悲观,认为这种情况永无改善的一天。

而当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伦敦城中的雾霾传统也为作家提供了灵感。英国作家玛格瑞˙爱琳汉姆(Margery Allingham)在1952年就以浓雾中的伦敦为背景,创作了犯罪小说《浓烟中的老虎》(Tiger in the Smoke),这部小说还在1956年被拍成电影。在1952年还有另一部英国电影《雾中的女士》(Lady in the Fog),同样是通过伦敦的浓雾背景来营造神秘氛围。

在整个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的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空气中的污染物急剧增加。到了1905年,德沃博士(Dr.H.A.Des Voeux)把“烟”(smoke)和“雾”(fog)结合在一起,首次使用了“smog”一词,描述在当时英国特有的,充满污染物的油烟味道的雾气,英国首都自此开始以smog而闻名,获得了“雾都”(the smoke)的声誉。在20世纪初,英国对于工业发展的限制与家庭用煤量的减少终于使得这种充满smog的天气逐渐减少。尽管如此,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原因就在于伦敦人燃烧烟煤取暖的习惯无法真正改变。虽然伦敦工厂的烟囱里排出很多污染物,但是据统计,伦敦城里的70万个私人住宅的烟囱中排出的黑烟占到污染物总量的95%,这个景象已经成为英国的传统之一。

伦敦城的空气污染情况终于在1952年12月到达了顶峰—几个特殊的天气因素叠加在一起,终于造就了一次持续了几天的罕见的天气现象,而这种天气与伦敦的煤烟结合在一起,最终演变成为一次惨剧。这场惨剧向全世界再一次清晰地证明了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在这次非常严重的雾霾天气中,持续了几天的混杂着有毒物质的空气使得上万伦敦人失去了生命。

空气污染对于人的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污染严重的时期伦敦市民的死亡率总是会显著上升。1873年12月7日至13日的一场大雾,使得当时伦敦居民的死亡率上升了40%,此后伦敦城中的严重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频繁: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12月和1948年11月,伦敦城的浓雾都曾经使当月市民的死亡率较之平时有明显的上升。而在伦敦城中受到空气污染影响最严重的,又当属居民聚集、工厂林立并且地势较低的贫民聚集的东区。

早在1952年的伦敦雾霾灾难之前,英国人就认识到了空气中的烟雾对人的影响,而且早就把燃煤和空气污染联系起来。在13世纪就曾经有皇家公告禁止居民燃烧海煤。在1661年,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曾经向查理二世提交了一篇论文,论述伦敦城中的空气污染将缩短伦敦居民的寿命。但是伦敦市民为了度过漫长而湿冷的冬天,除了用煤炉烧煤在家里取暖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煤烟也只能排放到空中。

鉴于伦敦城内被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空气,在1819、1843和1845年,英国政府都曾经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伦敦空气污染情况。通过调查,英国官方虽然很早就了解了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们的健康,但是一直没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有的调查结论建议禁止居民燃烧黑烟煤,有的调查报告则建议限制工厂中产生蒸汽的熔炉,这些提议在当时的伦敦城都无法有效地被执行,因此人们对于伦敦城的空气质量普遍感到悲观,认为这种情况永无改善的一天。

而当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伦敦城中的雾霾传统也为作家提供了灵感。英国作家玛格瑞˙爱琳汉姆(Margery Allingham)在1952年就以浓雾中的伦敦为背景,创作了犯罪小说《浓烟中的老虎》(Tiger in the Smoke),这部小说还在1956年被拍成电影。在1952年还有另一部英国电影《雾中的女士》(Lady in the Fog),同样是通过伦敦的浓雾背景来营造神秘氛围。

在整个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的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空气中的污染物急剧增加。到了1905年,德沃博士(Dr.H.A.Des Voeux)把“烟”(smoke)和“雾”(fog)结合在一起,首次使用了“smog”一词,描述在当时英国特有的,充满污染物的油烟味道的雾气,英国首都自此开始以smog而闻名,获得了“雾都”(the smoke)的声誉。在20世纪初,英国对于工业发展的限制与家庭用煤量的减少终于使得这种充满smog的天气逐渐减少。尽管如此,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原因就在于伦敦人燃烧烟煤取暖的习惯无法真正改变。虽然伦敦工厂的烟囱里排出很多污染物,但是据统计,伦敦城里的70万个私人住宅的烟囱中排出的黑烟占到污染物总量的95%,这个景象已经成为英国的传统之一。

原标题:伦敦雾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伦敦雾霾查看更多>空气污染查看更多>煤炉烧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