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解析及对策探讨

2014-07-02 11:57来源:四川人大作者:王安全关键词: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城镇垃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探析

一是农村发展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份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80、90后的农民已基本不懂农业生产知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农业人口极度萎缩,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能力极弱的老人勉强支撑。由于人口减少和劳动力减弱,农民养殖畜禽量减少,以前能产生大量农家肥的优势条件没有了,农民种植庄稼完全依靠农药杀虫保苗、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中来了;二是市场趋利现象的体现,由于一度时期经济盲目追求效益,走入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理性发展轨道,偏向于一些经济利益见效快,对环境破坏大的领域,向资源要效益,向环境要利益。而生态保护由于具有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而被忽视或冷落;三是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总认为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益熏心,过度攫取。同时,受个别为政者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总认为发展事大,环境事小,用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发展过度偏向于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公共基础向城市配套,无度挤占农村土地、山林、矿藏等资源,而对于越来越膨胀的城市人口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又向农村转移,将农村视为城市发展的原料供应地,垃圾回收场;五是受全球极端气候的影响,地震、地质滑坡、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客观上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深化改革决定精神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污

染问题如果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一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生态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面对这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千秋大计,面对我国农村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必须着力强化全民生态环境危机意识,着力唤醒全民参与意识,让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做小事做起。农村生态保护要立足粮食、经济和社会安全,突破传统封闭、现实短效的农业生产观、经济利益观,树立责任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着力保护,务求长远高效,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要创新政府管理,逗硬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和环境保护职责。要在政府工作中突出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研究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订措施。要落实领导责任,探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落实。着力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统筹编制农业区域和城乡建设规划,重点突出本地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把住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土地和各类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要按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种养殖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管理。要逗硬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要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依法管理,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三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法制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应时而动,顺势而变,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制定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乡村活动,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要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原动力,积极运用市场法则,建立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力防范,强化治理;综合运用排污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测评估系统以及预警应急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损失。

四要发挥科技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支撑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活跃的技术因素。农村生态环境科技应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解决损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要通过科技进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用现代科技克服“三农”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形成或再造新的环境承载力。要推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产品绿色化,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危害。积极推广生物新技术的运用,开发控制农村污染物的生态技术,大力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注重传统环保生产生活技术的传承应用。

五要构建平衡协调成熟稳定的农村生态循环系统。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大力倡导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鼓励有志于发展农村的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的农业基础知识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优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改变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科技转化率,提高农业经济市场效益,减少农业强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前行。

原标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解析及对策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设施查看更多>工业废水查看更多>城镇垃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