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是指反映发电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及其水平的指标。每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都发布6MW以上发电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电力行业监管部门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发电企业更是关心自己电厂的利用小时数是多少。这无外乎一个字——钱,利用小时数与赚钱直接相关。
当然,发电量与回收的电费是最相关的,但对于装机容量不同的机组,很难直接通过发电量来比较他们的电费回收情况,因而才使用“利用小时数”这一指标。利用小时数越高,说明设备的使用越充分,每度电中摊销的固定资产投资越低,或者说在电价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得越快。
电力行业监管部门关心这一指标,是考察电力系统调度机构是否做到了公平调度。同样是燃煤电厂,一个年利用小时数达到5500小时,另一个只有3000小时,那也许对于利用小时数低的电厂就存在一定不公平。但是否真不公平,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调查,比如用电负荷低、设备问题或故障、输电线路阻塞、电力系统安全等等众多原因都可能使得利用小时数低。
下面说说具体怎么算?
不少人都认为年利用小时数=年发电量/装机容量,公式没错,但不严谨,容易算出利用小时数偏小。
准确的方法是:用报告期发电量除以发电设备容量计算出来的运行小时数。同样概念的还有一个指标:设备利用率,是用报告期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与该时期日历小时数的比率。这里要注意是用报告期,我们在用这两个指标时都要注意报告期是什么时候。
例如:如果一台3MW的风机1月1日投运,到年底累计发电6000kWh,另一台2MW的风机7月1日投运,到年底累计发电3000kWh,则他们当年的利用小时数分别是2000小时和1500小时,利用率分别是2000/8760和1500/4416,即22.8%和34.0%,明显第二台风机的利用程度更高。(8760和4416分别是全年和下半年的小时数,8760=24×365,4416=24×184)
都换算成一年的话,利用小时数分别是2000和3000小时,也能看出来第二台风机的利用程度更高。把两台风机看做一个风电场,则整个风电场全年可发电量是12000kWh,装机5MW,则风电场年利用小时数是2400小时。如果不注意报告期而直接加总的话,发电量只有9000小时,直接除会得出1800小时的错误结果。对于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往往众多的风机或光伏板是分期分批并网发电,计算利用小时数时要注意各期各批的报告期是什么时候。
利用小时数和利用率的概念不止适用于发电设备,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中的东西都有个利用小时数和利用率的问题。我们应用此方法可以计算出各类设备的利用小时数和利用率,比如家里的电视、微波炉、洗衣机什么的。一年内用不了几次的东西最好少买,用的时候可以租,而常用的东西应该要买质量好的。这么看来,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利用率太高了,买个价格高些,质量好些的并不吃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0月28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情况,截至9月底,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4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中电联表示,前三季度,全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展望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供需形势,全国
2013年至2023年,中国电力工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篇章,煤电产能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深入回顾与展望这十年间电力行业的变迁,中国电力知库特别对主要电力行业数据进行了盘点与可视化呈现,以期直观展现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用电量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
1-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核电、火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超过70%;电力完成投资较快增长
截至7月6日24时,国家能源集团湖南新能源公司年累计发电量突破5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发1亿千瓦时,增幅24.39%,创历史发电最高记录,为完成全年生产经营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入夏以来,气温不断攀升,多地高温预警,夏季用电高峰来袭,为保障迎峰度夏保供工作顺利开展,该公司全速出击,扎实做好抢发电
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较快
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较快
1-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全国2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均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发电增加超过三分之二;
截至2023年3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5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6993.34MWe(额定装机容量)。2023年1-3月全国共有1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详见表1。表1:2022年1-12月首次装料的核电机组信息一、核电生产情况2023年1-3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20711.8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1033.24
中电联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在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预计2023年全年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甚至超过2.5亿千瓦。日前,记者从中电联获悉,由于多方面因素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
1-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均同比增长;水电和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太阳能发电增加占比过半;
1-2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工业用电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长,水电和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除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外,其他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较快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太阳能发电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
1-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核电、火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超过70%;电力完成投资较快增长
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较快
1-5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增长较快;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较快
1-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全国2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除水电外,其他类型发电量均同比增长;火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新能源发电增加超过三分之二;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实体经济层面加速推动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的大规模去碳化。在碳中和路径下,电力系统需要深度脱碳,到2050年左右实现行业近零排放,非化石能源电力将占总电量的90%以上。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三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水电当月发电量增长较快;水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除核电外,其他发电类型基建新增装机均同比增加;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完成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三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水电当月发电量增长较快;水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除核电外,其他发电类型基建新增装机均同比增加;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完成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三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水电当月发电量增长较快;水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除核电外,其他发电类型基建新增装机均同比增加;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完成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三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水电当月发电量增长较快;水电、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除核电外,其他发电类型基建新增装机均同比增加;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完成
1-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二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较快;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发电基建新增装机同比增加,其中水电和火电增加较多;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水电、风电和太
1-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第二产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较快;核电和风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增加,水电和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送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发电基建新增装机同比增加,其中水电和火电增加较多;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其中水电、风电和太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这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打破了新能源长期依赖政府定价的局面,标志着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时代的开启,其上网电价将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为新能源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根据国家能源局四川监管办公室数据,2024年四川燃煤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达5963小时,同比增长313小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5小时,继2023年后再次位居全国第一位。利用小时数是衡量发电设备利用率的核心指标。据了解,水电是四川的主力电源,装机容量近1亿千瓦,占比超过70%;煤
11月20日,作为泉州局直调电厂AVC系统首家试点单位,国能晋江热电公司协同泉州调度中心顺利完成自动电压调节装置(AVC)改造工作,联调试验一次成功。根据《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的要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发电厂均应具备自动电压控制(AVC)功能;由于该公司#1、2机未配置励磁系统AVC相
7月6日,国家能源集团湖南新能源公司单日发电量589.8659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65.85%,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创单日发电量新高,为迎峰度夏能源保供贡献了“新能源力量”。今年以来,湖南新能源公司始终坚持“度电必争”,以“大风多发电、小风抢维护”的方式,超前谋划,科学部署,精准落实,严抓安全
文章导读甘肃是典型的高比例新能源电网,作为国内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之一,在起步阶段建立了考虑新能源参与的发电侧单边现货市场机制,截止目前已完成3次结算试运行。但由于单边市场模式下现货价格现阶段无法传导至用户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潜力。本文在分析甘肃省新能源市
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装备制造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但新能源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偏低和新能源效率较低的问题逐步凸显,具体表现在消纳矛盾日益突出。笔者认为,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三大转变”,即思维转变、政策转变和市场转变,同时,国网公司服务新能源发展事业中还需发挥几项重要
在此间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贾振国建议,统筹优化电源电网布局,促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内蒙古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228亿千瓦,排名全国第二,其中风电装机达到2869万千瓦,排名全国第一
1.事件2018年电力行业数据点评。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2018年用电量超预期增长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超预期增长,二产占比略有下降。2018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增长8.5%,增速同比提高1.9pct,大幅超过中电联年初预测的5.5%。分产业看,二产累计用电量47,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占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在会上介绍,前三季度,全国能源消费继续回暖,供给质量不断改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转型持续推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其中,电煤消费持续升高,比去年同期提高约2.3个百分点。在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和用电快速增长双重带动下
电力数据一向被视为宏观经济先行数据,我国电力消费增速今年以来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并屡创新高。全社会用电量创6年来新高记者在10月30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创6年来新高。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薛静接受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袁民]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发布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第三季度12398能源监管热线投诉举报受理情况,还将解读《关于加强电力行业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