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综合正文

华能集团14家美丽电厂美图、电厂情况一览(多图)

2014-09-04 08:3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华能集团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华能伊敏电厂

 

3月25日,春日北京,日光和暖,一场以“煤电一体化”为主题座谈会在月坛南街38号举行,参会各方热烈讨论,力图找出、总结煤电一体化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这场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带有调研性质的座谈会是受国家副总理李克强部署展开的。在此前一场的讨论中,与会煤炭企业对煤电一体化项目兴趣有限,而此次参与讨论的电力系统人士则对一体化持有较高的热情。作为国内第一家煤电一体化公司的总经理,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银龙也出席了会议。

从巨额亏损,负债过百亿,到年利润超过8 亿,盈利能力排名华能系统第四,35 年间,伴随着社会经济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改革,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下称伊敏煤电或伊敏)数度沉浮,几次临危,但皆成功突围,并走出了一条煤电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纵观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突围之路,是国家意志、区域建设、行业发展和企业成长间不断碰撞、磨合,并求得共识的过程。在多任中央领导人的密集视察,历任公司领导精准掌舵和三代创业大军的默默坚守中,伊敏从“草原处女地”完成了向企业、城市的蜕变。先人一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在火电企业中率先实现了高效、清洁发展,创造了数个“中国第一”。

成绩让伊敏备受瞩目,但外界对此种发展模式却众说纷纭。褒赞者说这是理顺煤电关系中的重要一程,需广泛借鉴;贬斥者则说大面积推广这种方式如饮鸩止渴,对市场经济不利。伊敏是样本?是孤本?伊敏模式价值何在?它对深刻变革着得电力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伴随着一段时间以来“煤电一体化”项目在国内大批开工,让我们走进发展着的春日伊敏,寻找最切实的答案。

创业1976

1956 年是一个闰年,一个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放牧的牧民偶然间进入鄂温克旗区,在肥美的水草下发现了煤,并上报了政府。一场中国煤电史上巨星云集、精彩纷呈的多幕剧的大幕,就这么被掀起了一角。

时之中国,正值百废待兴,基础建设能源为先,资源普查与地质勘探工作者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时隔4 年,又一个闰年,内蒙古煤炭厅责成147 地质勘探队对涵盖伊敏在内的区域进行矿探。4 个钻孔打进“处女地”后,147 队在勘探报告里写下了“108 平方公里内,可采煤层20 层,储量731,100 万吨”等数据。但当时的内蒙古地广人稀,资源需求并不迫切,此事就此沉寂。

直到1972 年深秋,伊敏开发的时光机苏醒了。在那一届的东北三省煤炭会议中,108 地质勘探队总工程师刘连和旧事重提,次年4 月,经地质总局批准,一场伊敏煤田勘探大会战打响了。彼时,赵克俭39 岁,任鸡西矿务局工区副主任,他和众多中国家庭一样过着用煤票换煤的日子。作为矿区的职工,他能真实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煤矿工人,生活很宽裕。1973年的呼伦贝尔盟属黑龙江所辖,半年后,会战完毕,精察探明煤炭储量505,454 万吨,煤质含平均含水10.75-18.55%,适合露天开采。1975 年数据经黑龙江省委等部门逐级上报到国务院,伊敏被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纳入了“十个煤炭基地” 建设规划。

1976 年盛夏,由黑龙江省委承建,鸡西矿务局整建制包建伊敏的首批队伍受矿务局高层钦点,集结于海拉尔。7 月10日在呼伦贝尔盟宾馆成立“ 伊敏河矿区指挥部”后,第一批16 人看着草原、吃着馍,打着红旗唱着歌,沿着唯一一条贯通的土公路驶向草原腹地。“7 月16 日,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我们跟大雁矿务局借了一辆解放、一辆212 吉普,在海拉尔举行了成立大会,然后就开往伊敏。”说起当年情景,如今77 岁的赵克俭记忆犹新。与赵克俭同车的还有长他3 岁的原鸡西医院副院长潘昭。潘昭回忆说:“当时我任文卫处处长,一路上看着草原,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一驻35 年。”与鸡西矿务局年产1000 万吨,拥有12 座煤矿和17 万职工的成熟矿区完全不同,伊敏还是蓝天一顶,草原一片的原始环境。境内一个因无法解决地下水问题而荒废的露天小煤窑,显示着这里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夏日草原不光是牛羊的乐土,也是蚊蝇的天堂。在这片铁路、公路、水、电、煤气、电子通讯都不通的原始土地上,“先生产,后生活,为祖国建设大煤田。”的开拓工作开始了。同年8 月、10 月两批规模超过100 人的“援兵”赶到,伴随着首个冬季的到来,伊敏人的第一次创业突围也迎来了真正的挑战。“这里的冬天有零下四十几度,冬天在哪儿过是个大问题,是死守伊敏,还是回鸡西、海拉尔‘猫冬’,我们讨论了很久。”潘昭回忆说,那个年代伊敏不时刮起“下马风”,人心不定,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为了过冬,时任伊敏建工处副处长的赵克俭跟当地牧民学会了挖“地窨子”,在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居住,建设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抓生活”的重要性。大雪时常封门的寒冬,创业者们一边运木材、烧红砖、搞建设,一边往返于海拉尔补给生活物资,出门在外,只有看着高高挂在地窨子上的一盏红灯,才找得到家的方向。“没有地窨子,还会不会有今天的伊敏,这很难说。”赵克俭说,当时吃饭、睡觉、做手术都是在地窨子里,升起一堆火,既能御寒,还能防止草原狼的偷袭。在草原狼去不到的广袤地区,煤、电、网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承载着这个国家巨大的发展热情,加紧建设。

矿梦1984

1979 年,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鸡西矿务局也不再承担伊敏煤矿开发者的工资发放,开工3 年没有出煤的伊敏人开始“差钱儿”了。

由于伊敏地质特殊,地下水位高,泥岩质地软,露天矿采取什么开采工艺就争论了数年,直到1982 年露天矿建设才有方案。此时中国大地上,经过数年开发,煤资源供给已较充足,伊敏没有搭上中国

煤炭高速发展的第一班专列。

1982 年的伊敏,通过建工、建材、农林“三大基地”的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已有较大改善,生活基本需求已达到自给自足。而建设电场,燃煤自给自足的想法也随着一次中央领导的视察注入了伊敏人的脑海。1982 年8 月15 日,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到伊敏矿区视察,下飞机后,胡耀邦请人搬来桌椅现场办公,胡耀邦说:“伊敏河不搞煤电联营没出路,煤电要联营,还要同步建设。”

放眼如今伊敏,一侧露天矿井然有序,一侧是6 台火电机组云气蒸腾,一段封闭输煤管道连接期间,煤与电的结合一目了然。而在1982 年,“煤电联营”这个词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搞煤的要搞电,这怎么得了。”在场的赵克俭全然不知这种在国外已有颇多先例的合作模式是个什么样子。

1983 年7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到伊敏视察,原则上同意伊敏实施煤电联营。同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视察伊敏,并强调伊敏地处偏远,建设“煤电联营”项目不要只考虑优势,忽略劣势,要考虑输电问题。上世纪60 年代,农村电网建设迎来高峰,这一班高峰并没有光顾伊敏。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央领导频繁赴伊敏视察指导工作,在党中央的密切关注下,伊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标志性事件是露天矿一采区于1984 年10 月10 日投产出煤,但9 年等待并未化作欢笑,彼时煤炭尚未市场化,且资源饱和,褐煤由于热值低,含水量大,出灰量高,大量滞销。伊敏人这时才意识到“联营”才有出路。

当企业发展诉求对接中央意志,伊敏电厂审批一路畅行,至1985 年底,伊敏一期2×50 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前苏联设备制造方已完成对伊敏电厂厂址踏探。次年,海伊110 千伏变电工程通入使用,1988 年海伊铁路线正式营运。1989 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伊敏坑口电站,煤从空中走的伟大战略构想得以实现。一方面,挖煤有车运,发电有网上,一方面搞“煤电一体化”建设坑口电站,不仅能确保煤质统一,还能解决运输、储存的问题,伊敏的前景看上去很美。

蜕变1998

1990 年9 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伊敏。次年元月,伊敏煤电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煤电联营试点单位,至此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煤电联营”公司。而“意外”接踵而至,1991 年12月25 日,前苏联解体,易货贸易宣告结束,一期机组成本受汇率影响斗增,且延期交货。

1995 年,伊敏电厂的设备尚未到位,但好消息还是伴随早春光临了伊敏。时年4 月,华能集团完成对伊敏控股,此时伊敏上有超过百亿负债在身,但华能高层认为,伊敏是草原明珠,总有放射光芒的一天。

直到1998 年6 月,伊敏电厂50万千瓦一号机组方才投运,次年二号机投运,并入东北电网。当240 米高的主厂房烟囱升腾起滚滚的白烟,伊敏人的希望也随之升腾。

这两台机组虽出自前苏联,但却是伊敏奶大的孩子,一期机组投运后,状况不断,非停周周发生,被职工们称作“礼拜机”,经电厂消缺,两台机组性能渐趋稳定,当机组变为“满月机”时全厂放炮庆祝。一期投产并没有改变伊敏负债的窘境。1998 年当年,伊敏就亏损了10.2 亿。

扭亏2005

要赢利,要发展,就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1993 年朱镕基总理视察伊敏时,曾对伊敏负责人说:“伊敏这个地方建设条件好,可以上多台大机组,形成基地。伊敏这个地方大有希望。”

1993 年煤炭市场在长期疲软后,开始向市场化转轨。受国家放开发电用煤价格的政策和煤炭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经历了1998 年至2001 年的三年低迷后,2001 年煤炭价格开始回升,从2003 年到2009 年的涨幅以倍数计算。伴随煤价高企的是2000 年以来,每年新增1.7 亿吨的标煤产量与高速发展的火电事业。

2004 年4 月,伊敏二期工程2×60万千瓦机组和配套露天矿扩建也开始了。2005 年,历经了近30 年的努力,伊敏优势厚积薄发,首次实现扭亏,2007 年煤电二期全面移交投产,煤电三期2×60 万千瓦也于2010 年底和2011 年初成功双投。

自煤电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至2010 年的11 年里,伊敏年原煤产量由315 万吨提高到1550 万吨,年发电量由17 亿千瓦时提高到2010 年的127.5 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由5.5 亿元提高到37.34 亿元。电力装机由100 万千瓦增加到340 万千瓦,煤炭外销量由301 万吨提高到587万吨,公司盈利水平从4.2亿元提升到8.67亿元,在全国火电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伊敏逆势而上,延长产业链的优势完全显现,率先成功突围。

过去十年,伊敏煤电向所属的鄂温克自治旗上缴税费累计55 亿余元。在99.28平方公里的企业区域内,伊敏建成了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生活设施,将伊敏河镇打造成了宜工宜居的草原明珠,吸引了包括第三代伊敏人在内的众多年轻人留在这里,并将扎实、勤奋、勇于突破的精神深深标记在了他们身上。

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并重,伊敏煤电俨然成了“企业办社会”的成功典范。目前“煤电一体化”在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已成发展大势。伊敏,在历经35年摸索与突围中,开始为众多火电企业寻找出路提供参考。

从突围到超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伊敏的目光必须更长远。从数度“突围”中走来的伊敏继“煤电一体化”之后,又首度在国内提出了“电力营销”的概念。伊敏先后开创了国内大用户直供、跨省发电权交易的先河,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 年伊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电力行业唯一一家“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立足资源优势和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优势,努力争取外围煤田资源配置,积极谋划在接续区新建露天矿,稳步推进煤电四期和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740 万千瓦,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4630 万吨,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形成“煤电化综合发展”,主副业互为依托,极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特大型煤电基地和一流煤电企业。这是伊敏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新路线。

纵观伊敏35年突围之路,芒刺丛生,颇多波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能集团查看更多>火力发电查看更多>水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