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市场电改评论正文

再议电力市场化改革

2014-10-11 08:36来源:《能源》杂志2014年10月刊作者:王睿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这一新形势下,在电力行业重启市场化改革,仅仅考虑提高市场效率这一单一改革目标显然已不合适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行业,如何在未来保障电力能源的可靠、可持续供应,同时降低能源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政策优先级显然更高,也更应成为能源行业产业政策决策中需要关切的核心目标。

最优路径

主要目标已定,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毋庸置疑了,就是为目标的实现寻求最优解决路径(或称最优解)。那在电力行业如何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与节能环保目标呢?路径无疑是清晰而明确的,即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同步开展工作,在发电环节通过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加快实现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降低发电总能源消耗量;在消费侧,通过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一方面削减不合理用电需求,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另一方面促进负荷曲线平稳,助力发电领域能耗的降低。

但凡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囿于现有电力体制与电价形成机制,依靠经济激励引导发电商与用户行为,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型近乎于纸上谈兵、痴人说梦:在发电环节,尽管说于2008年开始在多地试点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已较原有“三公调度”模式在能耗水平上出现明显降低,但其相对固化的发电排序方式并不能实现能耗目标的实时优化,二来发电商与调度、监管机构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调度机构实际也很难获取得发电机组的真实能耗水平,这都使得现有发电调度较能耗最低目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而在用户侧,近年来居民阶梯电价、分时电价政策的推行虽已在挖掘节能潜力、平抑峰谷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远非再无潜力可挖,一方面由于分时电价政策基于原有负荷曲线及假定的用户响应程度制订,与实际情况总会存在偏差,若能有可反映实时发电成本的价格信号引导则用户节能减排、削减填谷的效果更佳;另一方面,风电的间歇性与反调峰特性是限制其发展规模的关键矛盾,若能引导用户用电行为与风电出力更贴近,则可极大缓解风电等替代能源发展的瓶颈约束,客观上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但上述种种用户行为的引导是需要以可反映实时发电成本、风电出力情况的实时用电价格作为用户激励触发的,而这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基本是不可能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