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评论正文

新能源企业“未批先建” 地方政府为幕后推手?

2014-11-28 09:02来源:新华能源作者:杨国华关键词:风电新能源未批先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企业“未批先建”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有观点认为,未批先建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地方政府暗地推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近日,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对10家“未批先建”的新能源企业进行了通报,其中不乏知名公司。这看似一次普通的企业违规通报,却引发业内热议,并持续发酵。

据新华能源发现,“未批先建”现象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造成“未批先建”的因素很多,但细究其根本原因,与地方政府背后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

行业潜规则

一次普通的企业“未批先建”的通报,却引发业内热议。有严惩企业违法行为、有呼吁简政放权,还有企业喊冤不鸣,一时风起云涌。

引发此次业内热议并持续发酵的,是国家能源局江苏监管办对10家新能源企业“未批先建”进行公开通报。

通报的资料显示,这其中既有中节能与华电等中央企业所属单位,又有苏美达和南通建海投资有限公司等当地能源企业。

“这只是曝出了行业潜规则,也早已屡见不鲜。”一位江苏省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告诉新华能源,有些光伏企业因为"未批先建"问题曾引发过斗殴流血事件。

新华能源梳理发现,仅仅从2010年开始,就有数十家能源企业工程项目被曝“未批先建”。特别是今年以来,先后就有顺风光电开工的宁夏平罗项目;安徽省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39万吨超白光伏玻璃项目以及占地面积为1095亩,被誉为咸阳市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渭城新能源产业园二期工程“陕西有色1GWp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等,被先后通报。

最令人吃惊的则是河南省叶县。2013年7月,由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省工信厅、省环保厅和部分省内媒体组成的中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平顶山市,对叶县的平顶山市化工产业集聚区进行采访时发现,该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内共有26家企业,却有13家化工能源企业“未批先建”。

能源企业为何屡屡出现未批先建的现象?对此,河南省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处长赵庆华表示,因搬迁居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加上问题复杂,很多地方的搬迁工作就一拖再拖,然而项目却未停建,就出现了“未批先建”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投资项目,只要须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未批先建”都是一种违规行为。

但有声音则为地方和企业喊冤。“作为审批方,在对审批企业敲打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从这件事中反思,譬如,相关企业‘未批先建’,是不是也有审批程序过于繁冗、审批时间过长的客观因素呢?”

原标题:新能源企业“未批先建” 地方政府为幕后推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未批先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