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年终盘点】近零排放:从政策、争议、市场说起(附投运机组)

2014-12-25 10:07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徐卫星关键词:近零排放火电机组火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 追求“近零”是否有意义?

按照火电厂“近零排放”概念的初衷,近零排放除了要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浓度,还需要降低SO3,PM2.5、气溶胶、石膏雨、汞等污染物的排放。

目前,近零排放技术还不能对二氧化碳进行减排,使得燃煤机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同容量燃气机组水平,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近零排放。

根据2013年北京市的污染情况统计,20.1%是臭氧,而PM2.5只有10%,2014年臭氧比例还会提高,这说明污染控制的重点可能要发生变化。我国的煤烟气是复合型的。电厂排放的纯粹的PM2.5现在已经很低了,电厂提高除尘效率的意义并不大。

与此同时,在客观上和技术上,现有的烟气连续监测技术难以支撑“近零排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说的更清楚一点“近零排放”的监测数据是不可信的。此外,影响某种污染治理设备的治理效果不仅取决于设备自身,而且取决于上下游设备的情况,要想长期保持在“近零排放”状态,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各种可能条件的考验,而现在并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证明。

在某电力集团山东分公司环保处主管张先生看来,“近零排放”的提出标志着恶性竞争大幕的拉开,不同电厂的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本身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过高的排放标准要求只会让企业“永远提不上裤子”。不得不承认,在一些重点控制区,实现近零排放具备环境改善的客观需求,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果粗放式污染仍很严重,实施超净排放有点得不偿失。现阶段来看,近零排放仅是作为样板示范工程,在目前环保无要求、政府不奖励、监测手段不支持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压力、更没有动力始终保持近零排放运行。

● 投入不计代价还是量力而行?

如果不考虑成本,理论上都可以做到真正的“近零排放”。因此,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来评价污染控制技术选择是否正确,是环境经济管理的核心,也是“近零排放”能否大面积实施的关键。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曾为本报撰文时指出,假设两台600MW机组,在燃用优质煤的条件下(灰分约10%、硫含量约0.8%、挥发份约30%),并采用了低氮燃烧方式,锅炉出口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15g/m3、200mg/m3、300mg/m3,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在分别达到20mg/m3、50mg/m3、100mg/m3时,每小时脱除量约为65912千克、8580千克、880千克,合计脱除75372千克,对应的脱除效率分别为99.7%、97.5%、66.7%。可见,两台600MW机组,即便是在折算为6%含氧量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达到5mg/m3、35mg/m3、50 mg/m3时,排放量每小时可再减少约66千克、66千克、220千克,合计352千克。

原标题:近零排放,吵吵闹闹一年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零排放查看更多>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火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