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全国碳市场活跃起来

2015-04-13 08:41来源:21世纪经济报作者:周慧关键词:碳金融碳交易国家发改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1186万吨,交易总额2.7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48%和成交总额的32%;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800亿元。

湖北方面以及部分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建议将湖北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形成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

周茂清认为,武汉在多个方面具有成为碳金融中心的条件,未来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扩大交易规模。碳金融中心需要一定的规模来支撑,目前湖北碳市在交易量、交易额等方面位居全国之首,但2016年全国碳市场全面启动后,非试点地区将被纳入,届时是否会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局面。

其次,开发碳金融衍生品。现在的碳交易市场还是现货交易,期货等衍生品还未出现,如果湖北能把这些碳金融衍生品做起来,才具备建立碳金融中心的资本条件。

对此,蒋兆理表示,目前湖北(争取全国性碳金融中心)是极具前景和实力的,其可行性和决定性要素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湖北的努力程度,这决定湖北能否把碳市场相关工作做好,能否在试点阶段,达到参与的企业最多。其次,取决于湖北地方政府和碳交易中心服务是否到位。只有好的服务才能吸引机构来投资,投资多了就成为了中心,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中国的碳市场现在有7个交易中心,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端正态度,有时候要舍得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第三,取决于湖北省是否有开放的心态。

湖北碳市虽然存在优势,但在融入全国统一碳市的道路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对此,唐人虎指出,湖北作为工业大省,目前碳市场的规模定义是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即湖北省2010、2011年上一年综合能耗6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如果全国碳市纳入控排企业的标准低于现有湖北试点标准,湖北碳市需要再往下扩展纳入企业,会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进来,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非试点省份进入准备状态

目前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各具特色,其相关规则都是基于自身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宏观经济情况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等方面因素来确定的。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试点,重化工业非常少,因此深圳更多地从城市特点出发,设计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是从企业选择标准和领域范围做一些调整,比如把大型的公共建筑、公交汽车以及一些IT企业都纳入到碳市中来,使碳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而湖北作为工业大省,其试点经验对处于工业转型升级期的省份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如何把区域经验扩展至全国是一个新的命题。唐人虎认为,“试点省份的特色放在全国来看不一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那么哪些经验是可以推广的,哪一些是不一定有效的,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7个碳交易试点启动运行不足2年的时间,试点配额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如何匹配也是值得关注的。

今后的两年是非试点地区如何快速融入碳市场最关键的两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参会的非试点省份发改委官员获悉,非试点省份均在积极准备2016年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并正在向试点省份取经学习。

蒋兆理在论坛上表示,一个地区的碳市场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方向感,非常强的领导班子做后盾。其次,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一定要注重基础工作,目前进展较快的省市,都已有自己专门的人才队伍,并动员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此外,细致深入的开展数据报送与核查,对于实现有效的碳交易并通过碳交易促进碳减排尤为重要。同时,要加强学习与交流。最后,碳市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地区的特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中部地区非试点省份发改委人士获悉,近两年他们正在积极做工作调动企业积极性,并着手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

蒋兆理表示,能力建设是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将培养一支教师队伍,在这个队伍的支撑下,预计将有10万人的培训规模,为全国的碳市场能力建设和市场的启动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原标题:央地积极布局全国碳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金融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国家发改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