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产业评论正文

风电产业如何加速“走出去”

2015-04-22 08:41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张子瑞关键词:风电产业风电企业风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数据,2014 年,我国共有 5 家风电机组制造商向国外出口风电机组,发运出口共189 台,发运容量共计 368.75兆瓦。其中,机组销售项目占总出口的 72.5%,其他为 EPC 和投资项目。截至 2014 年底,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已出口的风电机组共计 937 台,累计容量达到1761.25兆瓦。在风电机组制造商中,金风科技出口量最大,其次是华锐风电、三一重能、明阳风电。

在业内看来,中国风电“走出去”虽然具有制造等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中国走出去智库的专家告诉记者,“走出去”不仅仅是资金“走出去”的问题,更涉及技术研发、政策的落地,包括认证监测以及后期的接入等问题。

德国可再生能源专家杜博斯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风电检测能力建设以帮助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

一家风电整机商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在风电领域的中国认证资质未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在全球市场上缺乏相应的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风电产品主要委托欧洲的机构进行检测和认证,致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诸多壁垒。

而这一状况又与我国缺少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权威认证机构有关。在国际上,TüV南德意志集团、GL等作为权威认证机构,凭借多年的经验及信誉,为多家世界知名风机制造商提供型式认证服务,其证书及检测报告受到全球各地机构和投资者的认可。

国内一家风机商负责人告诉记者,请国外的检测机构检测产品程序复杂、流程长,无论是把风机送出去还是请国外机构人员过来检测,都需要支出很高的成本,时间上通常要一年以上。

据了解,近些年,国内一些科研机构也在积极谋求风电认证的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电科院已经成为MEASNET正式成员单位,获得国际风电检测领域最高级别的MEASNET资质。

此外,在中国风电“走出去”的背景下,身处国际大舞台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加强设备和零部件稳定性,提升质量和服务也是中国风电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产业链“走出去”

然而,中国风电“走出去”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种方式是直接收购风电项目,如龙源、三一等公司纷纷在海外收购风电项目;另一种方式是并购国外公司,如金风控股德国VENSYS公司,湘电集团收购荷兰Darwind公司。

去年底,中广核从法国电力手中买入三座英国风力发电场,以进入欧洲可再生能源市场。为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中广核在法国注册成立了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主要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乔黎明介绍说,每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政策都不同,中国风电企业必须尽可能熟悉当地的政策、法律。例如,巴西市场就有明确的限定,如果使用巴西的银行资金,就必须在配套的本土化方面达到一定的比例。

“中国风电企业到国际市场去竞争,可能会面临人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丧失,中国企业不得不与跨国公司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将真正地验证我们的风电产品在全寿命周期的盈利能力。”乔黎明表示。

某风机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风电行业必须抱团“走出去”,而不能是企业个体单打独斗。“最好是依托海外项目全产业链走出去,包括风电场投资商、风机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都要形成合力。”该负责人称。

由三峡集团在“一带一路”交汇处的巴基斯坦投资建设的首个风电项目——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力发电项目3月11日正式竣工。一家为该项目做配套的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此项目带动了中国设备产能跟随三峡集团一同“走出去”。“从中国国内引进现代化塔筒制造加工厂,不仅化解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还使巴基斯坦境内拥有了风机塔筒的完整生产链。”

原标题:风电产业如何加速“走出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产业查看更多>风电企业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