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互联网+”与“能源” 跨界不等于“1+1”

2015-08-24 11:25来源:《能源评论》作者:阙诗丰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储能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互联网+”横空出世伊始,一系列“互联网+”概念纷纷出现,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很多人在说的“互联网+能源”。

但“互联网+”概念的内涵仍然值得商榷。因为互联网在与其他行业领域结合时,更多的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主体。比如“互联网+金融”,实际还是要以金融为主体,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业态和新机遇,激发新的活力和动力。能源领域也是如此。在互联网时代的能源发展,是以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实现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利用。为此,我们需要首先探讨近一时期公众较为关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如果把“全球能源互联网”拆开,会发现它是由三部分,即“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成,其中的全球,实际上指的是超越国界的概念,能源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互联网则是一种新的手段或方法。如果把三个概念叠加,可以理解成新建一个无国界范围的、由最基本资源要素构成的、并借助新型方式的配制交换网络。

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基本要素,无论什么+能源,都需要利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去构建一种新的业态或环境。而这种环境,不仅是简单的“1+1”或“A+B”式的叠加,而是必然形成的跨界融合和竞争。

让潜在价值流动

先举一个出租车行业的例子。在打车软件诞生时,几乎没有人感受到被冲击,随着各种打车软件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出租车业界开始发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打车行业的冲击已经势不可挡。能源行业也是一样。如果技术运用得当,包括互联网或是金融,都将与能源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否则就是竞争的关系。

实际上,电力行业一直在进行了多网融合的探索,如利用电力线做互联网传输媒介,通过试点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家里不用铺光纤,只用电线就可以。但受限于技术条件,这个成果要做大在现阶段还有较大难度,不过也不排除随着技术发展,若干年后这种方式成长壮大,毕竟利用传统电线比其他方便容易得多,而且利用价值高。这其中,就存在着跨界合作、技术竞争和经济性的问题。

同样,金融在跨界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众所周知,金融作用的本质核心,是用价值来引导流动,如果说能源是一种业态,只有通过价值或者利益的引导,它才能流动起来。一个最形象的例子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富余的能源,并可以让中国利用,而如果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诸多投资可以顺利进行,这部分能源就将形成一种流动、一种价值的转移。

颠覆传统模式

不久前,特斯拉的总裁艾伦˙马斯克推出了“家用及企业用锂电池储能系统”,就是利用储能设备,回购每家每户的发电量。这种颠覆性的新技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电能作为整个能源行业中特殊的一种整合方式,很难被取代。但近年电能的产生、传输、储存方式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作为最终使用者的我们以外,今后电力的发展会进入一个更丰富和新颖的形态,而对于未来能源行业的创新,就像今天的汽车一样。如果倒推三四十年,司机作为一种职业,没有人对此提出怀疑。但现在,人人都会开车,司机还算一种职业吗?能源行业也是一样,一旦新的业态进入这个行业,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就像马斯克所说,如果每个家庭都有绿色清洁电源,发电和用电的界限就变得更模糊,因此,“能源+”的未来,或将是一个无型之网的概念,而不是有形之网。更进一步说,未来“能源+”思路,可能会颠覆现有传统模式。所以,对于未来的发展,即便要一步步走过来,但在每当我们迈出新的一步时,更需要往远处看,才能知道我们下一步在什么地方。

而作为政策制定者,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能源+”,最需要做的工作有两点:一是松绑,二是引导。各行业有一个客观规律,就是现有行业总会被既有管得太多、太细和太死的政策所束缚,这必然会阻碍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传统行业我们首先需要去松绑。其次是引导。就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对相关规范性的东西,比如金融与能源的结合,互联网与能源的结合进行有利的引导。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标题:跨界不等于“1+1”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