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岳光溪院士纵论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2015-09-29 10:17来源:科学时报作者:陆琦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燃煤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邀请,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岳光溪院士将在全国电力行业CFB机组技术交流服务协作网第十四届年会就“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的新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主旨演讲,欢迎行业内外代表莅会聆听。

岳光溪,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洁煤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八五到十一五期间连续主持国家“循环流化床燃烧”的攻关项目,是我国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岳光溪院士发展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循环流化床理论和设计体系并用于实践,开发了系列容量国产循环床锅炉,且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作出了杰出贡献,实现了我国循环床设计技术第一次出口。他开发了基于流态重构的新一代节能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并已实现产业化;领衔开发目前全球最大容量的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该项目已于2013年4月14日投产运行。

岳光溪院士已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合作著作三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个人获第七届光华工程奖。

岳光溪院士:懂科学的工程师

在记者的眼中,岳光溪的人生经历用“坎坷”、“丰富”、“传奇”都是难以形容的,可他自己仅轻描淡写地用一个数学公式来比喻:“人生最终就是∑=0,如果说我与他人不同,只是我的变化正负振荡幅度太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岳光溪是国际知名的流化床燃烧工程实力派专家,可他却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真正领导职务。“我是有一点科学常识的工程师,对工程的感觉比较好,只是比一般工程师多懂一点基本理论罢了。”

在特殊年代磨砺

岳光溪称自己是“异类”:“我是‘文革’期间的‘反革命’,是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研究生学位。清华还能够容我在这儿工作,为我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让我能够长期从事感兴趣的科研,并作出点成果来。真的非常感谢清华。”

1964年,岳光溪考入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在校期间赶上了“文革”,年轻气盛的学生们在一起,谈论中自然会发表对“四人帮”不满的观点。就在他本该毕业的1970年,岳光溪被错打成“反革命学生”。在清华实验电厂做了锅炉上煤工之后,他被下放到山西岚县。

于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岳光溪来到了偏远贫穷的山区农村,先是在一所中学工作了不到一年,又被误以为是学电机的,就被调到岚县电机厂工作。在电机厂当技术员的那段时间里,岳光溪不仅自学了电机工程的知识,更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使得这个偏僻山沟里的电机厂扭亏为盈,成为岚县效益最好的地方国企。

直到1978年得以平反后,岳光溪才考回清华热力学与传热学进修班。“那是专门给清华培养师资的,也是当时回北京的唯一机会。1200多人抢300多个名额,竞争相当激烈。毕业后也仅仅批准了两个学员留校。”

岳光溪成为当时留校的两人之一,他毕业后留在清华热能系热工学教研组。热工学教研组的方向是专业基础课,岳光溪觉得自己“学历不高”,但在企业工作了多年,所以希望能够更多地从事工业应用研究,于是开始与热能系锅炉教研组接触。当时正在锅炉教研组从事流化床研究的张绪祎教授交给他一个课题,就这样,岳光溪逐渐在锅炉教研组承担任务。

“实际上,我之前没有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来的专业,大都靠进了教研组后自学。”岳光溪认为自学也有好处,需要什么学什么,目的性非常强,更能解决问题。

1985年,岳光溪正式调入锅炉教研组,跟随张绪祎从事循环流化床研究。1993年,岳光溪成为课题组的负责人,现在课题组已经有7位教师、20多个研究生。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段经历本来是坏事,我与同届留校的同学在业务上差了11年。但如果不经历这么多事,可能根本不懂得中国社会是怎么回事,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说起那段往事,岳光溪感触颇深。

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段“倒霉”的经历,岳光溪比别人更能理解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从这一点来说,是因祸得福了。”

原标题:听岳光溪院士纵论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循环流化床锅炉查看更多>超临界查看更多>燃煤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