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电网无法覆盖民用需求市场 微电网来补充

2016-01-10 00:15来源:能源互联网观察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微电网电网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自2012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的井喷发展和风云变幻,各种技术和商业模式概念不停涌现,直到今年的最新热门话题-----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基础在于储能系统,实际单元构成是众多微电网

新能源储能系统兴起的原始需求,还是部分地域存在电网覆盖不到,或者电网建设成本过高的现实问题。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兴起,伴随着并网条件,调度能力的升级,大电网对新能源能够充分消纳,并保持自身稳定。继而提出区域内新能源和其它形式能量源混合组网,区域内调度和消纳的微电网概念;随着微电网的进一步延伸和普及,单个微电网利用自身EMS系统的BMS系统进行调度管理电能的同时,进一步向上和大电网并网进行送电和反送电进而对电力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

随着微电网的进一步延伸和普及,单个微电网利用自身EMS系统的BMS系统进行调度管理电能的同时,进一步向上和大电网并网进行送电和反送电进而对电力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

就目前而言,能源互联网更多还是一个先行概念,微电网正处在爆发的前夜。但是因为成本原因,目前微电网规模应用存在一个瓶颈。

例如,按照10MW光伏电站分析,正常建设成本不会超过8元/w,如果采用锂电池作为基础的储能系统,配置20M瓦时储能电池,锂电池成本按照2.5元/瓦时计算,折合到一个地面光伏电站成本,仅初期蓄电池购买成本就会增加电站建设成本60%以上,这还不包含5年以后电池效能下降需要更换成本。如果采用成本相对低廉的铅酸电池(0.6元/瓦时),初期建设成本也会增加15%以上,这还不包含两年以后更换电池成本。

如果采用成本相对低廉的铅酸电池(0.6元/瓦时),初期建设成本也会增加15%以上,这还不包含两年以后更换电池成本。

当然不同电站的蓄电池配置需求不尽相同,新增成本构成占比会因不同需求发生不同变化,但是基于目前国家政策和蓄电池成本两大要素,决定了在目前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下按照传统模式建设大规模储能仅从经济指标效益上分析是不具备可行性,这也是目前行业内各种储能,微电网项目需求讨论众多,实际落实稀少的决定性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微电网的发展阶段有点类似2010年国内光伏行业整体状况,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都有一定基础,因成本原因无法大规模推广。前期市场培育和兴起必定是政府或者公用事业单位主导的示范项目为主,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1.电网无法覆盖的民用需求市场

此类市场在国内以广大西部边远地区为代表,广大西部地区因历史积累,自然条件等原因导致大电网无法覆盖。而所在地区居民经济条件普遍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用电问题,因而由当地政府组织国有企业或者社会力量进行储能电站建设,比如中电投的玉树项目,中广核的曲麻莱项目,共和项目。

海外的也有类似的非洲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微网项目,菲律宾经济适用房项目。此类项目的核心诉求是改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动用国家行政手段调动资源反哺落后地区。因此政府作为实际投资方可以减少投资收益方面的权重考虑,至少不会按照同一地区普通商业新能源电站的投资收益模型进行测算,所以此类市场是初期微电网储能市场方向之一。

原标题:微电网:如何助力“天下无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微电网查看更多>电网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