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细思恐极】破解“垃圾围城”和“无地可埋” 垃圾电厂探路“蓝色焚烧”

2016-01-26 08:56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惠钰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电厂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边是“垃圾围城”,一边是“无地可埋”,面对如此窘境,各大城市纷纷展开垃圾焚烧发电“大跃进”。然而,垃圾焚烧却一直备受争议,成为绿色发展之路上的一道关卡。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增长明显

对于垃圾焚烧发电,人们最大的担心莫过于二噁英污染。与此同时,标准提高、竞争加剧、邻避事件频发……也成为垃圾焚烧发电新的困惑。

为了让垃圾焚烧的火苗更蓝、更纯净、更清洁,环保界人士提出“蓝色焚烧”的新概念,即实现更加严格的烟气排放指标、更显著的能源利用效率、更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更透明的企业运行情况、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不过,目前真正启动“蓝色焚烧”的企业仍十分有限,大部分企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垃圾焚烧“细思恐极”

从2006年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增长了57%,无害化处理量增长了108%,无害化增长趋势明显。但是,当提到“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处理率”的统计指标背后的含义(即该指标与无害化处理之间的差距),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却耐人寻味地用“细思恐极”一词来形容。

从行业占比看,简单的生活垃圾直接堆肥已穷途末路,垃圾焚烧的份额在逐步增加。但薛涛同时指出,虽然新增垃圾焚烧规模持续增长,可新增焚烧规模的增长率却在急速下滑——从2013年的242%,下降到2014年的6.9%,最终下降到2015年的0.4%。

“焚烧量的机会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进入企业较多,所以每家龙头企业增量不会增长很多。”薛涛分析称,“这代表着行业空间释放的顶部将近,也代表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薛涛表示,垃圾焚烧目前已处于成熟期顶端并开始向衰退期发展。不仅如此,随着环保门槛的全方位提升,也意味着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无论是垃圾焚烧量,还是焚烧后的烟气排放,都将进行更加严格的设计,并将提高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

据了解,自2016年起,现有生活垃圾焚烧炉需执行新标准限值。新标准对颗粒物、重金属、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均值大幅收紧,现行标准收紧了10倍。

然而,过低的价格、越来越高的标准以及不断曝光的负面消息,却加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对于公众信任危机,低价竞标首当其冲。

薛涛列举垃圾焚烧项目单位垃圾处理价格的变化数据,从1999年的207.8元/吨发展到了2015年的26.5元/吨,16年时间价格跌下了近10倍。在相关技术并未取得跨越式突破的情况下,剧烈降低的投标价格最终导致公众抵制,“邻避事件”频发。

“我们不能埋怨老百姓不相信我们,是我们这个行业做得不够。”薛涛坦言。一方面,追求近零排放、极致化焚烧,需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垃圾焚烧收费相对困难,一些恶性竞争拉低了垃圾焚烧收费,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进入“蓝色”焚烧的系列。

原标题:垃圾电厂探路“蓝色焚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生物质电厂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